本无法带这么多孩子,所以江妈下面的几个孩子,全是她带大的。
她说“你就是想的多,你们那养鸡场倒闭,跟柠柠有什么关系她那时候才多大”
偏偏她听信外人的话,外面人说江柠是个扫把星,好好的养鸡场,之前好好的,江柠出生后没两年,就发大水,又没两年,发鸡瘟,导致养鸡场倒闭了,江家负债累累,肯定是她命不好,带来的霉运。
别人只是嚼舌根,江妈还真信,把家里一切灾难的来源,都归结于江柠是个扫把星。
江妈闻言瞪了妹妹一眼,语气理直气壮“你也别替她讲好话,她大哥一哥出生都好好的,家里一点事都没有,她一出生,不是发洪水就是发鸡瘟,不是扫把星是什么”江妈翻了个白眼,“她就是生来克我的”
她站起身说“行了,我也不多说了,家里还有许多事,你姐夫跟大队部申请了宅基地,在搞建房的事,我也要回去帮忙,就不多坐了。”
江小姨连忙拉她“你这急冲冲的,才刚来就要走,就差这么一会儿你坐着,我给你下碗面吃”
家里炖了老母鸡,她很快给江妈端来一大碗鸡翅面,家里两只鸡腿,早上被她一双儿女一人分了一只。
在江妈吃面的功夫,江小姨又收拾了一大包自家做的米面,一桶自家做的年糕,还有一只老母鸡给江妈带回去。
待江妈离开了,小姨父才走进来,略有些不满地对江小姨说“你倒是大方,每年都是米面、年糕的送,今年还给你姐捉了只老母鸡去。”
江小姨和小姨父差了十来岁的年龄,还是第一任妻子,还为他生了一对儿女,平时夫妻俩,虽小姨父性格强势些,但夫妻俩一个强一个柔,倒也互补,小姨父也多让着江小姨居多,不然也不会妻子年年送,这回还送了老母鸡,他都是等江妈走了,才过来和江小姨说。
江小姨拿着江妈送过来的一大堆东西,和红色毛衣说“你也别说我只给我姐东西,我姐日子好过的那几年,也没少给我东西。”
小姨父看到江小姨手上崭新的红毛线衣,这才笑了,翻了翻江妈带过来的东西,待看到还有腊鸡腿肉后,拎起来伸手颠了颠,咋舌地说“乖乖龙地咚,你大姐今年倒是舍得,给我们送了这么多肉”
虽说肉不知为何切的小了点,那也是肉啊。
江妈回娘家的时候,江爸私下给了江奶奶两百块钱。
江奶奶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江爸给的钱了,收到钱就乐呵呵的收下。
江奶奶和江爷爷性格完全不同,江爷爷是个奉献型性格,身上稍微有点钱,就恨不能全掏出来给儿孙,自己的晚年全凭儿孙的良心,从受益者的角度,江柠自是很心疼江爷爷,很爱江爷爷,可从旁观者的角度,江柠却更欣赏江奶奶的性格。
江奶奶除了在江大伯家的几个儿子小时候,会给三个大孙子几分钱压岁钱,有好吃的会藏起来,分一些给几个孙子之外,不管儿子也好,女儿也好,给了她的钱,她全收起来当自己的私房钱,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儿女给她买衣服,她就乐呵呵地穿,女儿哪年要是没有买,她反而生气摆脸色。
她现在干活少了,平日没事就在村子里和几个老姐妹打打叶子牌,周末就跟着老姐妹们去炭山的教堂唱唱歌,对着发下来的曲谱认认字,经常和这些信教的老姐妹们聚在一起唱歌。
这样称不上自私,但又有些自我的人,实际上要比普通老人要活的更舒心快乐的。
有时候,私心上来说,江柠希望江爷爷是这样的老人,她希望他快乐。
可反过来说,如果江爷爷真是这样的人,那太奶奶、姑奶奶、小叔爷爷、包括她,可能都早早就没了。
也说不定,江奶奶也在三年饥荒时期,带着幼弟嫁人,抚养大了幼弟。
江妈回来的时候,江姑姑已经走了,江爸已经从江姑姑这里打听到,江柏每天卖完衣服后,都回吴城,衣服好像是在吴城拿下来卖的。
江爸又问江姑姑,江爷爷是不是生病的事,江姑姑疑惑地说“没听柏子说啊。”
江爸又问有没有看到江柠,江姑姑说“我好像听柏子说了一嘴,柠柠好像是去参加什么冬令营了。”
江爸虽说是高中生,可他那个时代,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高中连老师哪里敢教书本上的知识高中全靠他们自己自学,连冬令营是个啥他都不知道。
但听江姑姑说,就以为江柠还在那什么冬令营没回来。
江姑姑今年依然是来去匆匆,她走了后,江爸和江大伯一起商量,这新房面积要建多大,要建几层,楼顶不要平房,要红砖大瓦,外面的瓷砖不要现在普遍流行的白色墙砖,他要深市目前流行的那种红色小块瓷砖,地面也只要现在最常用的水泥地,而是用大块瓷砖铺地,所有的地面都用瓷砖铺起来。
江大伯咋舌“你这要多花多少钱啊”
即使是他在新街给人建的房子,也没奢侈到这个程度,连堂屋都要用瓷砖铺地。
像江大伯家,从楼上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