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府被他背刺过多次,淡淡道“刘相懂战阵”
刘仁轨说道“老夫当然懂战阵。”
李义府微笑道“征战辽东时,刘相只是副将吧”
打人不打脸啊
但刘仁轨最喜欢打脸。
李义府也是。
这次是刘仁轨挨了一巴掌。
李义府很是温和的道“此乃国战,非久经沙场的名将不能出征。”
你刘仁轨差远了。
“李义府”
老刘不是善茬,历史上他就背刺了不少对手。有时候跋扈起来连李治都想吐血。
你要说李义府牛逼,能弄他。不好意思,刘仁轨不没有党羽,仕途更是一点波澜都没有。他起家是靠跟着贾平安征伐高丽立下的战功,所以没有把柄给李义府。
念及此,刘仁轨喝道“奸佞,老夫在沙场厮杀时你尚在长安享福,老夫坐镇辽东杀人无数时,你还在卖官”
“刘仁轨”
朝中最喜欢弄同僚的两个宰相怼上了。
二人四目相对,那怒火几欲喷薄而出。
有人打个哈欠,“打不打不打继续议事。”
能说出这等话的也就是许敬宗。
李治突然觉得自己的宰相们有些奇葩。
许敬宗自不消说,堪称是奇葩中的奇葩。
刘仁轨目中无人,李义府阴狠毒辣,窦德玄一心泡在钱财里,上官仪是个没主见的
至于李勣,就算是李义府和刘仁轨二人打成猪头他也不会多看一眼。
这朝堂果真是热闹非凡啊
但正事要紧。
“陛下,臣以为此刻应当定下出征大将”
上官仪放了一炮。
好了
都消停了。
这等国战谁能统军
第一个自然是李勣。
众人看了一眼,李勣闭着眼,大概率是睡着了。
能在朝堂上睡觉的也唯有此公,换个人皇帝能让他滚回家去睡到地老天荒。
第二个
好像没第二个了。
在开国将帅们渐渐老去后,大唐君臣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现实,大唐将才出现了断档现象。
程务挺,王方翼等人此刻只是初出茅庐,当不得大场面。
没有名将统帅领军,倾国之战谁敢决断
也就是说,十年二十年之内,大唐只能采取守势。
后续吐蕃对大唐屡战屡胜,便是因为这个缘故。
薛仁贵统军出征,败
李敬玄领军出征,败
二人皆败在了禄东赞之子钦陵的手中,一时间钦陵之名威震四方,令人不敢直视。
后来大唐无可奈何,干脆来了个离间计,赞普出手,钦陵身亡。
李治当然也知晓这一点,当初令薛仁贵出征便有培养之意,但此战后他私下问过老帅们,结果老帅们态度暧昧。
态度暧昧就是一种表态。
最后还是李勣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薛仁贵乃猛将
李治顷刻间就明白了。
猛将可以冲锋陷阵,但统领大军却力有未逮。
他左顾右盼,最终只能看向了那个年轻人。
三十岁不年轻了,大唐开国时,多少年轻将领,多少年轻名臣但大唐立国已久,渐渐的进入了那种按资排辈的阶段。
宰相们也在看着贾平安。
皇帝并未提及薛仁贵,可见是摒弃了此人统军的可能。
“此乃大战”
“也是国战”
帝后一前一后表态。
李义府看了贾平安一眼,心中万般狠毒的主意,但最后却化为乌有。
众目睽睽之下,贾平安走了出来。
“陛下,臣愿领军出征,必败吐蕃”
武后欣慰中又带着些担忧的道“前汉时,谏议大夫终军请缨前往南越,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吐蕃,劲敌也此战胜败难料,平安却主动请缨,可谓男儿”
李治颔首,“此战事关重大,朕遍阅朝中,忠心耿耿的将领如漫天繁星。”
这是安抚
也就定下了出征的人选。
“贾卿少年征战,屡战屡胜,辽东之战更是让朕欣喜不已。禄东赞跳梁,朕当起大军征伐,贾卿,不可坠大唐威名。”
贾平安行礼,“臣定然不负陛下所托”
出了大殿时,宰相们齐齐拱手。
“此国战,我等竭力为大军输运粮草辎重,赵国公勉力。”
贾平安还礼,“此去定当摧敌锋锐,令敌丧胆”
贾平安回身大步而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身后的宰相们闻声微微颔首。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许敬宗赞道“班超仅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