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山海:大荒行纪》下(4 / 5)

只要来看一遍这些评论,就知道大荒行纪的纵深有多深,从陆家嘴俯瞰黄浦江的金融才俊,到中关村月入十万的无情码神,从夜店酒吧微醺的小姐姐,到网咖里冷面吃鸡的小哥哥从没日没夜没个人样的创业空间,到卷帘门一开就焦虑到卷帘门拉上的个体门面,从朝九晚五稳得一批的公事业单位,到一条水泥路蜿蜒连接的零星村落都是朕打下的江山。

10亿算什么,大荒行纪将周五单日票房纪录干到了12亿8千万这个数字,历史第三。

周六,16亿,第一。

周日,168亿,逆跌,新的第一。

首周三天,456亿

以及98以上的淘猫评分,95的豆瓣,百分百的微博大v推荐以及如拍岸狂潮一般的好评。

“中国神话传说的宝库,被真正打开了。”

“国产史诗神话电影的标准器。”

“国内领先三十年。”

“一夜赶英超美。”

“好莱坞真的算个球了。”

“果然还是这样,当中国人开始做好中国的事,老外就可以稍息了,好莱坞也没能例外。”

“我梦里国产商业大片最好的模样,都不及季铭真正做出来的作品什么叫牛哔就是做出别人想都不敢想,想都想不出的事情。”

“在我们的想象力无法触及的地方,季铭捏土造人,创世了。”

“天不生季铭,我就干了天。”

所有人心落地的时候,竟也没有太多狂喜虽然每个人都提心吊胆,但真正迎来成功的时候,似乎一切顺理成章。他们都看向窗外,看着某个方向,看着那个不在跟前的人。

那是残暴的季铭啊,但

残暴的季铭,也曾泪洒片场,一天不说一句话。

残暴的季铭,也曾连cut百条,被人架着送走。

残暴的季铭,也曾登门踏户,求吃白眼嘲讽。

残暴的季铭,也曾茫然四顾,不知为何坚持。

残暴的季铭,也曾自轻自贱,说戏子一个登鼻上脸。

五味杂陈。

连发一个微信说“恭喜”,手指尖都尤为沉重。

“就这一次了,”季铭听完杨如意汇报,把材料放在桌子上,往后一靠“拍电影本来是个挺自我的事儿,现在搞成举国工程了,也是莫名其妙。”

杨如意笑了一阵,也觉得这两年压力太大,大到不正常。

怎么变成这样的呢,跟季铭这个人有关,也跟这个题材有关,还跟默在海外的莫名成功有关,当然,也跟某些大人物的想法有关总之,七搞八搞,就搞成这样一盘大杂烩。季铭其实思考过,拒绝掉一部分,当然可以更纯粹一些,但能够调动的资源,就少的多了,一个人,一家公司,一个电影项目,在电影工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基础上,想要做到今天这么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

再来条锦鲤也不行。

所以他接受了。

但是大势已成,他就要过河拆桥了,当然不是不给人投资,而是不给人插手了山海系列也好,其他电影项目也好,都要重新回到天成旗下来,而不是背后带着许多央字头中字头的爷爷。

成与不成,墙内墙外,不好意思,随缘。

其实从体量上来说,一部电影真算不上大的,人家买一块地就好几百亿了,不还是包工头拉农民工师傅砌砖灌水泥么。

跟随票房数字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新闻互联网时代就是信息最廉价,于是泛滥。

首周456亿之后,国内最终票房飚过105亿大关,15亿美金。

欧洲超5亿美金,北美3亿,亚洲大洋洲和其他地区2亿海外票房将将超过10亿美元。

山海第一部大荒行纪,全球总票房超25亿美金挤下两度上映的泰坦尼克号,位列第三,仅次于好莱坞超英巅峰复联4和特效里程碑阿凡达。

“在全球影史票房排行榜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名字,它不属于好莱坞,不属于美国。是的,就像科技企业市值排行榜,独角兽估值排行榜,乃至gd,消费市场体量,国际影响力等等各个维度一样,它们来自中国。这是中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全新例证,而尤为不同的是,这一次来自于通常我们称之为软实力的文化领域。

一部讲述中国传统神话传统故事的国产特效电影,在北美、欧洲、日韩都收获了创纪录的票房数字,超越了肤色和文化的隔阂在全球化主义者眼里,这一切完美的不能再完美。而在怀疑论者那里,这就不太美妙了,事实上,很多言论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

然而不论如何,山和海系列已经获得成功,并且可能继续成功下去。季铭,这位来自中国的全球偶像和巨星,也将告诉所有怀抱明星梦的少年少女,除了好莱坞,一个新的造梦地出现了。”时代。

如它所说,大荒行纪最早依赖于季铭的海外知名度,但很快就反哺到他的身上从这部电影之后,这位年轻到过分的威尼斯影帝,开始真正成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