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郎啊,以后进士跑不了的,起步就是七品官。
瑞娘终于苦尽甘来了。
瑞娘听说后,躲在房里偷偷哭了一场,张氏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去她房里,搂着她笑道,“小乖乖,这下子好了。以后跟着女婿一起住在你三姑妈家里,谁也说不出个不好了。你三姑妈性子最宽和,等闲小事,她从来不跟人计较。你又没有婆母,虽说有个大姑子,她是个妾,也不大会管你。家里给你陪上一份丰厚的嫁妆,你以后好生伺候你男人,两个人和和睦睦的,多好。”
郑氏和全娘一起,开始清点瑞娘的嫁妆。郑氏做主,给瑞娘陪一份丰厚的嫁妆。
这边正在热热闹闹地操办庄小郎和瑞娘的婚事,闽娘的消息送回了京城。
肖氏狠哭了一场,闽娘是她看着出生的,月子里是她亲手带的,如今说没就没了,她如何不心痛。她生了四个孩子,孙辈本来就不多,哪一个都是她的心头宝。
赵书良心里也很难过,这个孙女,出生的时候就艰难,小小年纪一路奔波去找她父亲,本想着从此她们一家团聚,没成想这一去竟成了永别。赵书良虽然没哭,却喝了好几天的酒。过了几天,他一个人去了吴氏的坟头。
“娘子,老二家的闽娘去找你去了,她还小呢,你定要看护好她。我以后多给你烧些纸钱,你们不用俭省 。”
吴氏去了十来年了,年年坟头添土,越来越高。自从赵世简给她请封了一品诰命,吴氏的坟墓规格更大了。赵书良烧过了纸,坐在一边,有些发愣。
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阳阳的,他趴在坟头睡了一觉。起来后,感觉浑身都是力气。
“娘子,刚才是不是你来过了。我来的时候还恹恹的,这会子腿脚都有劲了。娘子,你的东西我都留着呢。等我以后死了,咱们葬在一起。你且别急着过奈何桥,一定要等我一起来。下辈子,咱们还做夫妻。”
赵书良看过了吴氏,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有娘子照顾闽娘,他再没有不放心的。
京城里最伤心的要数庆哥儿了,闽娘是他亲妹妹。妹妹出生的时候,他和外婆大娘一起守了好几天,月子里,阿娘伤了元气,他经常半夜跑过去看妹妹。从京城到福建,一路颠簸,小小的庆哥儿帮着李姝哄妹妹开心。他离开泉州的时候,妹妹还肉嘟嘟的,都能走稳了,还能哥哥哥哥地叫他。
忽然间告诉他妹妹没了,庆哥儿伤心地哭了。贤妃搂着他直安慰,“你妹妹是天上的仙子,王母娘娘让她提前归位了,她这会子正在瑶池边上吃仙桃呢。你阿爹阿娘定然很是伤心,你要好好的,你阿爹阿娘才能放心。”
贤妃是京城里唯一一个猜出闽娘死因的人,李姝在银票里夹了一张纸条,只让她盯着平家,不论老幼,有错就钉死贤妃聪慧,三妹妹自来不是这样狠厉的人,除了孩子,她不会这样性情大变。
后来,赵世简陆陆续续派回来十几个拳脚功夫很不错又很机灵的护卫,扮作做家丁轮着跟着庆哥儿,以防不测。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过去了。洪姨娘生了个女儿,取名馨娘,老太太虽然不大满意,但总比没得生要好。嬛娘天天带着妹妹玩,两个姨娘关系越发好了。倒是赵书良有些不满,两个姨娘一说起话来都不理他了。
庆哥儿满了十岁了,不能再住在后宫里。四皇子也大了,景平帝不想让儿子们长于妇人之手,把儿子挪到了西五所,让大皇子带着一干弟弟们一起住在那里。虽说是住在一起,但各有各的院子。
庆哥儿又回平康坊住去了,他仍旧住东厢房,庄小郎住西厢房,正房空着。赵世简往家里拿的银子越来越多,家里一干吃穿用度也越来越大方。
庆哥儿仍旧要去上书房读书,好在平康坊离皇城不远,家里有马车,每日天还没亮,赵书良亲自送了庆哥儿到宫门口,然后自己晃荡着去衙门当差。
赵书良如今只任了个闲差,纯粹打发时间的。同僚们都捧着他,连上官们见了他也和颜悦色的。他每日去衙门就是找同僚们说闲话、吹大牛,有差事了他帮着跑跑腿,一整日就这样混过去了,然后等天黑了去宫门口接孙子,回家了逗两个女儿玩。偶尔赵世崇带着一家子过来一起吃个饭,日子快活的很。
庆哥儿在京城里混了两年,整日跟着四皇子,京城上流圈子的公子哥儿们没有不认识他的。他出手大方,为人豪爽,很是结交了一些朋友。有豪门贵族的子弟,如谢家、甘家,有官宦人家的子弟,如丁家、张家,他还在外头认识了一些贫寒人家的子弟。
庄小郎自幼贫苦,他对一些贫寒人家爱读书的小孩子很是喜爱。但他自己都是寄居在赵家,也没有多少银钱接济他们。庆哥儿听说了后,穿着彤管的衣裳,跟着庄小郎一起,走街串巷,去了很多普通人家。
庆哥儿的零花钱数量在京城一干贵公子中绝对排的上前几号,赵世简每年往京城送大量的银子。大部分给了李穆川和严文凯等人去运作朝堂关系,小部分留作家用。这小部分,说是小,也有几万银子,赵书良又不怎么花钱,部分给玉娘和孙氏帮着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