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则更为直捷可信,因此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新的注解就被士林所接受。
程岩想,山长交游广阔,多半已听说了新解。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上舍,还有一人也偶然得知了此事。
前些日子,谢林从家乡返回书院,途中遇到个从南阳游学归来的学子,那人便跟他简略提了提。
这会儿谢林见先生不表态,心思立马活络起来。
他上前一步,“山长,弟子另有一解。”
山长打量了他片刻,道“可。”
大多人都吃惊地盯着谢林,一来,他们不知这一句还能怎么解二来,他们印象中谢林的功课平平,莫非还能悟到圣人的思想不成
谢林很享受这种注视,他相信,很快那些怀疑的眼神都会变作敬佩,所有人都会对他刮目相看。
他定了定神,朗声道“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若只是简单的供养,那与养猪、养宠物有何区别便是犬马也有人养着,亲人又岂能同犬马一样因此,只有以诚心的尊敬和恭敬的礼仪来赡养父母,才是孝道。”
话音一落,果然引来众人惊叹,谢林满心以为山长会夸奖他,但山长只淡淡道“是你自己悟的,还是听人说的”
谢林表情一僵,顿时猜到山长多半已听到了消息,于是不敢撒谎,小声道“我、我曾偶然听人提起。”
山长点点头,并未多做评价,便又问起了下一题。
从四书,到五经,山长出题皆在其中。
三题过后,他突然点名,“程岩。”
程岩一怔,忙出列道“学生程岩,拜见山长。”
心里却想着,山长居然会特意点他,多半是考上舍时的那篇策文凑效了。
山长“你本经治周易”
程岩“正是。”
山长“那你来说说,圣人体无何解”
“圣人体无”并非出自于周易,而是前人一位王姓大儒对“何为圣人”的一种理解。
王大儒注易并非像以往一样用象数,而是选择了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易,并以此提出了“以无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曾颇具争议,很多人都认为拿道家来解儒家,完全就是混淆儒道、标新立异,因此很排斥。
可自前朝起,士林中受此学说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已明显有取代传统经学之势。
但学生们都知道,山长乃是郑氏后裔,如今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周易注解,便是出自他先祖之手。
山长这么问,不少人都为程岩捏了把汗。若程岩顺着山长喜好作答,万一日后传了出去,只怕会让其他治易的考官不喜;可如果不顺着山长,那岂不得罪对方
但程岩却暗暗笑了,因为他知道,三年以后,山长将对周易做出新的注解,且正是沿袭王大儒的观点
于是,他镇定道“圣人体无,乃是以无为之心包容天下的境界,其中的无看似传于道家,但并非是指道家的无情,而是同易中大衍之数的一类似,是高于一切的存在,若应在为政上,便是无为。”
“而无为当然也不是指道家的无为,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主张的无为其实是基于道德上的修养与教化”
程岩洋洋洒洒说了一通,基本上都是他的自我理解,因为前生他参加的那届乡试,朝廷就首次下诏以王大儒的注解为主解,并正式列入官学。
程岩认为,这与山长所出的注解不无关系,它意味着王大儒的观点得到了郑氏血脉的认同,更代表了一种传承。
当然,也因为诏令下得仓促,那年的周易题特别简单
等他说完,整个上舍鸦雀无声,不少人心中佩服程岩有胆,但也都战战兢兢地偷眼打量山长,不知是否会召来后者的雷霆之怒。
然而山长却首次露出笑容,缓缓吐出一字,“好。”
那个“好”字,也是当日山长所给予的唯一一次肯定。
待山长又抽问几人以后,便转道去了中舍,上舍中有人兴奋,有人失落。
不少人围着谢林问他那番言论,谢林虽嫉妒程岩得了山长夸奖,但此时也得意洋洋,侃侃而谈,而何书海却垂头丧气地坐在一旁。
“何兄。”
何书海抬头,有气无力道“程兄,咩事”
程岩笑着拍拍他,“山长不也没说谢林对了吗若我们此时下场遇上这题,还得按照你的解。”
何书海顿时反应过来,不论谢林所解多合乎圣人本意,至少现在世人普遍所学习和接受的,都是他那种解法。
他或许错了,但又没错。
“多扯。”何书海心下一松,真心笑起来。
冬至日只上早课,下午放假。
等程岩从上舍出来,就见到了庄思宜。
“只有你小南和林兄呢”程岩心下奇怪,他们四人昨日就说好要去县里逛一逛。
庄思宜笑得幸灾乐祸,“回去哭了。”
程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