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她最喜欢的还是这篇三槐堂铭。
第一遍,她只是当历史故事来欣赏,尤其“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的名句,她能读好几遍,甚至默默的嚼碎在嘴里,咽进心里,写作业的时候忽然顺其自然就能引用出来。
嗯,语文老师一时半会儿还不知道她从哪儿引用的。
第二遍,她会去搞清楚里头的“魏国公”“晋国公”“懿敏公”是何许人也,生平事迹如何,有没有什么代表著作,她当拓展性故事书来读。
第三遍,她开始真正思考苏轼想要阐述的家风家教,因果报应关系嗯,虽然有些地方她还是不太懂,但妈妈说了,她年纪还小,不太懂也没关系,思考过就行,不必要太在意结果。
“作业写完了”忽然,那位花白头发的伯伯不知什么时候来到她的身后,笑眯眯的问。
“是的。”哼,我知道你们是来找我爸爸麻烦的。
老人嘴边的纹路有点深,他看
了看桌上摊开的书,“你看得懂吗”
“看不懂,可我当故事书看呀。”小地精在心里撅着嘴,可面上不能带出来,因为这些都是来找麻烦的人。
老人又笑了,“哦那你说说,最喜欢哪个故事呀”
“这个三槐堂铭。”
老人更吃惊了,他刚来查顾学章,他闺女就在他面前看三槐堂,要说不是大人教的,他还真不怎么信。因为这丫头看着憨憨厚厚的,比别的十三四岁的姑娘还老实和幼稚,再联系她的年纪,怎么可能看得懂这么生涩的古文
就是他,也是人到中年才能读懂苏轼的文章。
顾学章教孩子在他跟前这样表现,未免有点班门弄斧。
他唇边的纹路浅了两分,“那你说说,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于是,幺妹哒哒哒把三槐堂的故事说了,这是山西王氏一族的祠堂,当年先祖王佑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待人至信至义,可惜因为性格太过直爽容易得罪人,虽功绩伟岸,却始终未当上最让人敬佩的宰相。晚年时期在祠堂亲手种下三棵槐树,寓意将来子孙后代中必有位列三公之辈,后人常用来形容先人积善成德,子孙方能福运绵绵的因果规律1。
她口齿伶俐,娓娓道来。虽然不是特别明白这种因果关系的内在成因,但她知道,一个人只要做好事,做好人,他她的子孙后代就能得到福报,就能幸福。
就像奶奶说的,她这只小福星能够出生在崔家,就是因为崔家祖先做了好事儿,许多好事儿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是这个意思吧”老人笑眯眯的,他没想到,这丫头居然真能看懂
“对呀,我爸爸做好事,还把做好事的优良传统延续下来,所以我也是个好人。”她吐了吐舌头,很不好意思的补充一句,“所以呀,伯伯你看我是好人,我爸爸肯定也是好人的呀”
老人哈哈大笑,小丫头,在他跟前还想上眼药呢可就是这份笨拙纯真的心,才是最感人的。
如果她说得滴水不漏,不着痕迹,那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一会儿聪明,一会儿原形毕露,才是孩子该有的原始的纯真。看得出来,虽然不是亲生的,可父女俩感情不
错。
“那我问你,你爸爸平时下班都干啥”
幺妹偷偷往客厅看了一眼,见他们还在说话,没注意这边,才小声道“伯伯你要听真话还是假话”
“哦先说假的我听听。”
“我爸每天下班回来就看报纸,练毛笔字,种花逗鸟,像别的爸爸一样。”
老人又笑了,“那如果真话呢”
幺妹又往外头看了一眼,以更小的声音道“我爸爸买菜择菜洗碗刷锅洗衣服,还会扫地拖地除了不会切菜炒菜,我爸啥都会干嘞”
她骄傲的挺起小胸脯,这是她最自豪的爸爸,也是其他阿姨最羡慕妈妈的地方,爸爸常抱怨说别的叔叔都说被他“害惨了”,让她们以后别把他干活的话往外说,招人恨。
老人愣了,顾学章这个年轻人,在红星县时他就知道,还是他主动要求把他调去物资局的可惜人还没调上去,他就病了,去省医院干部疗养科住了半年多,后来组织照顾他身体不便,没有再把他调回阳城,而是就在省城安置,去了阳城市驻书城办事处主任。
相当于是阳城市在省城的门面单位,平时工作清闲,主要负责业务就是阳城市在书城的各种物资采购和接待。所有阳城市去进修或者开会的干部,都会在办事处住宿。
最近,他在前去省委党校进修的旧部口中听说,这个顾学章经济问题搞得不干不净,他颇为吃惊。其实,他最初是不信的,他这么多年浸淫官场,有些人一眼就能看透,这后生不是那等蛀虫。可自打见过他的“豪宅”后,这样的房子和装修比负责外宾接待的书城宾馆还洋气,普通干部单凭工资怎么可能盖得起
这笔巨额财产的来源,让他也不由得多了两分疑虑。
所以,他才提出要亲自来看看。
当然顾学章不认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