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最近流行什么
那一定是你吃了什么。
这股风吹遍大江南北,关里关外。
张爹终于写出一封完整的信。他的人生第一次书信寄完京城,很简单的一句话小五,别寄粮票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张国庆摸不着头脑。所幸紧跟其后还有张老二他们几个兄姐的来信。
张家村附近几个大队引来了人潮高峰期以往农民羡慕城里人,如今城里人放下身段,四处寻亲,迈进农家小院和空旷田野。
不得不说是个讽刺往日白眼对待上门的穷亲戚,如今跟着所谓的乡下人身后是什么感想
老张家世代农民,祖祖辈辈靠着打猎、种田为生。也就是除了个张国庆这个意外,全家迁到县城。
此时张爹看着村里闹哄哄的几户人家,暗自庆幸自己三兄弟没什么厚脸皮的亲戚。他下意识的忽略了他的糟心外甥和外甥女。
张大伯皱眉呵斥,摆平争吵后跟着自家二弟往老队长家走。
“你回来干嘛你看看你面色红润,比小弟还年轻,没事别瞎溜达。这么大岁数了,还没点眼色。万一路上出事咋办”
“大哥,你这话可错了。我一人打十个都没问题。”
张大伯头疼地瞥了眼自家二弟。这家伙是有多自信还十个
“回去吧。老二和小五的院子都安排人住进去了不会有问题。没事还是去京城,别在我眼前晃。”
张爹听了也不生气。这次可是多亏自家大哥安排村里孤寡老人住进两个儿子家,否则真要让有家小的住进来,那回头赶人都不好赶。
眼见到了分叉路口,张爹目送他弯着背离开,无奈地摇摇头。
回到老宅发现自家两个儿子又过来,他气得瞪了他们一眼。
“爹,我们走吧。这死冷的天多废柴。”
张老二赶紧拉了拉自家大哥。哎哟,真不会说话,搞不好他爹还以为自己过来是担心他们老两口浪费。
“爹,小五院子空着不是事,你还得回去看看里面东西少了没。”
果然,张老二这么一说,张母赶紧拉着老伴离开回城。
别人不知道,可张老二知道自家弟弟给爹娘准备不少私货。上个月他爹就让他用五十斤大米换成粗粮。
要不是有他爹他弟弟,他和老大家都要揭不开锅了。
回程路上,张老二跟着张爹在后面慢慢行走。眼见他娘跟着大哥走得飞快,离得有段距离。
他低声跟张爹说道“左叔说京城各个大学也减粮,就连我周叔也减了不少供应。小五的粮票不能再寄回来。”
张爹听了看他一眼,低头不语。说的轻飘,要不是自己补贴他们一些粗粮,估计都已经写信去京城求助。
不过,老儿子确实不能再寄粮票回来。自己手上东西要是多了,那些儿媳妇心思又要蠢蠢欲动。别以为他不知道老大家的偷偷送她爹娘十斤包谷面,老二家的要不是儿子盯着估计也差不多。
回了县城,这次张爹怎么也不愿意住在另外两个儿子家。儿子是自己的,两个儿媳妇可是外人。天天避着自家男人,舔着脸朝自己老两口笑,时不时说些娘家的困境,打量他不知道她们心思他不过懒得理会。
张母无视两个儿子苦苦哀求,坚决要自个住。自己和老伴想吃什么就是什么,想做顿好的贴补孙子和外孙们也不用瞻前顾后。老儿子留了一堆东西,她傻了才会跟着儿媳妇们受罪。
老两口窝在房里,废了好大力气终于写出一封信。嗯,老两口满意了,还是自己会写信方便。
这封信分量格外沉重,带着张爹张母的一片爱心,总算提前到了张国庆手上。
等周娇见到张老二他们的信,得知公婆又跑回家自己住,估计又有什么事情发生,让老两口心里不舒坦。
这次夫妻俩没再在回信内阻拦,而是给大姐张美丽去了封信,让子文三兄弟时常去陪陪老人。相信有喜子和子文这些孩子,也不会让父母孤独,也顺便多多少少减轻张美丽家的负担。
夫妻俩从蛛丝马迹里分析寄回去的粮票一定让两个嫂子眼红,也让父母为难。考虑到老家的存粮,这次夫妻俩听从了张爹的吩咐,再也没寄粮票回去。
这样的行为也让张爹松了口气。尤其见识到纺织厂食堂内的什么代食品和绿藻陆续的出现,老两口更是暗自庆幸自己老儿子不用从牙缝里省下寄回粮票,应该不用吃这些玩意。
他老儿子张国庆确实不用吃什么代食品,可惜学校内的伙食状况也不见好转,倒是越来也萧条。
从这个秋季学期开始,清一色的玉米面、白薯干、高粱面、荞麦面,就连偶尔出现的白面也不是原来标准的85面,而改为不去麸皮的“连麸倒”。
何谓“连麸倒”就是100斤小麦磨出100斤面粉。咽下去能清晰感到喉咙一阵刺痛。就连这样的也很少。
最常出现餐桌的干粮除了玉米面就是是荞麦面。它的面看起来很白,可等到做成馒头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