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上,似上班高峰期的地铁一般的拥挤。还没有座位。
好在路途不远,四个小时不到就到了那位老大娘说的车站。
下车的时候刚刚天光大亮,大概七点多的样子。
车站外满目破败和荒凉,暮气沉沉。
何小西招呼众人“咱们分开走,抓紧赶路,下午太阳落山之前不论换到换不到,全部回到这儿集合。”
大家自由组合,分开往各个方向走了。
何小西带着陆艳明和几个人一起,往能看到的最近的一个村子走过去。
进了村子,入眼都是土坯草顶的草屋。比水洞村的房屋还不如。
水洞村的房屋虽然也是土坯房,但是好歹用石头打了地基。而且房屋也高阔一些。不似这里,屋檐矮得何小西站在那里都能碰着头。
村里静悄悄的,分外寂寥。连个猫狗都没有。进到村子里,才看到有孩子趴在门旁往外看着他们。
何小西站在一户人家的门外,冲着里头问“小朋友,有人在家吗”
那家的孩子冲着屋子里喊“奶奶,来人了。”孩子身上衣衫褴褛,含着手指头。
一个小脚老太太拄着根棍子出来,站在里屋门口。看了他们一会确定不认识,才出来问道“你们找谁呀”
何小西回答“我们想换些白芋干,我们有大米。”
老太太似乎对大米很感兴趣。老树枝一般枯瘦的手伸进何小西带来的口袋里,抓了一把看了看。
“怎么换啊”
“你们这都是怎么换法”何小西问。
他们初来乍到,不知道行情,先摸摸底。既然那位大娘到他们村里去换,肯定是有市场的。有先例肯定就有行情。
而且他们这是送货上门,必定对换的比例比去他们村里换的要高。
“我们跟城里过来换的,是一斤换十二斤。”大娘说。
“我们这里靠车站近,来换的人多,肯定不能跟往里面远的地方比。”大娘强调着。
何小西跟陆艳明对视一眼。也就是说,这里的市场饱和度高,比例低,若是再往里去,对换的比例还要高。
两个人都很惊喜。
跟大娘换了一些。
往更远地方的村子走。
“咱们去那个方向,我看那边有山。”何小西指着远处的山说。
按照常理,靠近山的偏僻村子一般生活水平更低一些。远离乡镇路途不方便,生意好做。
望山跑死马。何小西他们看着大山,直走了二十多里路才到。
“大娘,能给口水喝吗”何小西跟个要饭的花子一样,站在一家人的门口讨水喝。
这里近山,似乎并不缺柴火,主人家给他们舀了热水喝。
几个人喝着开水,把棒子面包白面皮的饼子拿出来吃。
刚啃了两口,就看到主人家的两个孩子蹲到他们跟前直勾勾的看着。
这家的爷爷赶紧把孩子往外轰“去,去外面玩。”
大一点的小姑娘牵着弟弟的手往外去了。
何小西觉着什么东西堵在嗓子眼里,吃着的饼子有些咽不下去。把没吃的那一半掰下来,掰成两半,冲着两个孩子招招手“过来。”
大大脑袋的小男孩正回头恋恋不舍的看着她,闻言跑了过来。把饼子接过去。
啃了一口以后才想起什么似的,往他爷爷看过去。大爷冲着何小西不好意思的看过去,到底没舍得呵斥孩子。
孩子们长这么大还没吃过面饼子呢。天天三顿就是吃红薯。
午饭时间已经过了,他们家也没有能待客的东西。只能吩咐老婆子“桃花奶奶,煮点白芋干子糊糊。”
那个叫桃花的小姑娘,给奶奶抱了一小捆柴火进来。
何小西他们推辞不过,在这家人家喝了一顿白芋干糊糊才出来。
“一个村里都没有青壮年了,全都只剩下老头老嫲嫲和小孩。”大爷摸着孙子的发顶说。
孩子还沉浸在吃面饼子的欢乐里,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以后就好了。”何小西干巴巴的说着。
这句话却意外的得到大爷和大娘的认同。大娘擦了擦眼角“以后就好了。”
何小西他们选择的放向确实不错,这一趟收获满满。
孩子们已经没有父母了,隔辈亲的老人愿意溺爱他们一些。
家家户户的白芋干吃不完卖不掉,又不容易保存到来年。所以都愿意拿出来换些细粮给孩子吃。
何小西他们扛着大口袋装着的白芋干到小站的时候,跟来的人基本都回来了。
“我问过了,五点四十有一班车,错过这一班车就只能在这过夜了。”陆艳明说。
何小西看看这个小站台。小站台是露天的,并没有候车室。
墙角有前日下的还没融化的雪。
再看看挨挨挤挤的候车人。肯定会有人挤不上去。
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