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块盆地,大多数人的地都在盆地那边。
许慕礼去地里看了眼,地里缺水的情况,比他判断的还要严重。
土地表面,干裂着大口子,他用脚踩了踩,都踩不动。
许慕礼扭头问李三,“具体多久没有下过雨了”
李三想了下,又掰着手指头数了几遍,才作揖回答,“回大人,大概七十八天了。”
七十八天,两个半月,这地方都没有下雨了,难怪土地干成这样,河都晒干了。
如今已经十月了,再不下雨,今年冬天想必也不会下雪。
瑞雪兆丰年,今年要是不下雪,明年更难熬。
偏偏,这个世界的剧情帮不到什么忙。
这本书的作者,整本书写完,都没有提过几次,这边天气的变化。
只是在最初,男主角和水杏来这个地方的时候,用缺水,干旱,穷,来大概描述了一下水灵县。
作者大概是想以此来突出,男主角为了水杏放弃前途,甘愿来这种地方,对水杏的深情吧。
总之,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写的都是水杏和男主角的情情爱爱,男主角的心里变化,几个孩子的出生。
半点用处没有。
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下雨,便不能把希望全部放在老天爷身上。
许慕礼想到了县衙院子里的那口水井。
那水井是极深的,目测最起码也有十七八米深。
在这个没有打井机器工具的年代,想必当初打那口水井耗费了不少的时间。
那口水井里的水倒是充足。
可从县衙走到田地这边,需要一刻钟,也就是半个小时。那么,来回就得一个小时。
若是打水,用扁担木桶挑过来,显然不现实。
这么多地,这年代的木桶容水量有限,又重,累死累活也浇不过来。
许慕礼转身,望着对面的百姓们,提高音量道“谁可知,这周围的几座山上,哪边有山泉水脉之内的”
百姓们沉默不语。
李老头踌躇着,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眼前面。
李老头的二儿子看到了自己老父亲的动作,赶紧拉住了李老头。
“爹,你别乱来。”李老头的二儿子压低了声音道。
李老头更加迟疑了。
想起昨夜和今早县官大人的所作所为,李老头想,或许县官,真的是个好官。
吃人嘴软,李老头叹气,示意儿子松开自己的衣服,拘谨道“大大人,我知道。”
许慕礼迎声看去,笑了笑,“好,麻烦这位老伯来前头说话。”
李老头绕过众人,慢吞吞的走到了前面。身后,无论是认识李老头的,还是不认识的,都有些同情不忍地看着李老头。
活像李老头要奔赴刑场似的。
李老头弯腰要向许慕礼磕头,许慕礼赶紧向前一步,扶住了。
“老伯,无需多礼。”
李老头一辈子都跟粗人打交道,哪里听过这么斯文的话,紧张的话都不会说了。
许慕礼轻轻拍了拍老伯的背,“别紧张,今年这情况特殊,等下便是找不到,本官也不会怪罪于你的。”
李老头缓了缓,才把大概的位置说清了。
许慕礼带着李三李五,跟着李老头去山上看看,剩下的人则被他安排晒制粘土砖。
这年头,老百姓的房子除了茅草屋之外,便是粘土砖盖的房子了。
粘土砖的外形,跟红砖青砖差不多。虽说结实程度比起前者要差,但在古代,粘土砖建的土房,也是普通老百姓建不起的。
粘土砖简单点的晒制即可,所需的粘土,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也都简单易得。
总而言之,许慕礼打算建的多人宿舍,便建成土砖房。
土砖房其实也有好处,冬暖夏凉,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比水泥房好多了。
千把人一起行动,几个小时弄出来的粘土砖便够用了,这边太阳又大,晒个半天,差不多就能用了。
最迟最迟,明天就可以开始动工,建宿舍。
至于床之内的,那更是简单。
甘陕地带的冬天寒冷,所以这边,家里有条件的,睡的基本都是炕。
到时候每个宿舍,左右两边各盘一个大通铺,一张炕上,睡个十五六人不成问题的。
一千人里面还包括孩子,孩子不占地方,盖三十多间土房就够了。
这么多人,给他们吃饱喝足了,男人女人一起干,几天就干好了。
李老头年纪大了,山路难行,李老头走的慢,许慕礼也不催促,慢慢跟在后面。
许慕礼以为会比较远,没想到走了半个小时就到了。
李老头喘着粗气,看着不远处的水脉,老脸笑开了花儿,“大人看。”
许慕礼着实有些惊喜,那条水脉,看着还不小呢。
李老头感叹了句“这座山是周围最难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