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1 / 4)

萧迟这桩差事的麻烦,一在于事涉机密, 二在于牵扯多面十分复杂。

说起机密, 户部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涉密的部门。

全国疆土赋税,漕运转运, 中央粮储, 国库库银,全都是国家最重要的机密,牵一发而动全身。

户部尚书非当今信重心腹不可委任也, 除此之外,还专门外置了兼管和监督的官员, 比如内阁颜阁老, 参知政事杨睢, 等人。

除了分权和监督, 皇帝还时不时增减调整户部官员, 让户部各方势力并存, 保证不会出现一言堂。

户部一举一动都需要上折请旨, 皇帝允许了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不少差事哪怕是户部内部也不可以轻易透露,涉及绝密比如京仓储粮之类的,更是除了经手者, 哪怕一品大员皇太子都不能知道的,更不能打听。

就譬如段家舅舅,段至诚身居高位,去年黄灾多大他知道, 他心里是有猜测的,但他表面不能知道,不能好奇,更不能去了解。

萧迟找上门来,他就隐晦将前情告知并把差事关窍分析明白,再指点萧迟该怎么去下手,怎样办才能把这差事办得漂漂亮亮。

并不挑明,更不能插手。

“父皇让我从淮南道和山南东道调粮,大舅舅说,我们先去度支部调出存档,查看今年两道诸州报上来的储粮数目。”

从地方调粮,看就一句话很简单,可实际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精准把握住其中的分寸。

一方面要考虑车船运输等明面问题,另一方面还有考虑地方官员的反应。

淮南道山南东道合共几十个州,有大有小有贫有富,拿谁的谁拿得多一点谁拿得少一点

这地方粮仓和中央粮仓是两套体系,地方粮仓由州刺史直接管辖。中央粮仓是朝廷底气,那么地方粮仓就是刺史的底气,一旦出现什么变故拿不出粮来应对,这直接关乎他头顶上的乌纱帽。

就算没变故,你掏人家底子掏超了人家心理预期,哪怕有旨意那也是结怨。

怎么拿捏好这一个度

这对于进朝堂未满一年,对地方官员还非常陌生的萧迟而言,是个很大的考验。

“舅舅让我拿到存档后,得先估摸一下里头的水分。”

这又是一个坑,没人指点的话,恐怕得摸索多年才能明白其中关窍。

你以为存档上的数字,就等于地方仓真实的储粮量了吗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谨慎的官员少报一些,临时把粮袋努力多填,应付完户部核查官员后,再把粮食均回来。那他要承受的风险就小些,万一将来突发什么意外,他也有腾挪的余地。

也有些去年年景不好,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反正收缴赋粮缩水的,但他又不想如实上报带累考评影响升迁,于是送完给转运中央的粮赋后,他自己的留存就不足了。

扣扣索索挨过去一年,至于户部核查,可以采用富户借粮之类的法子先应付过去。

上述这些操作挺常见的,未必就是贪。

当然也有贪的,这些就更需要慎重了,征多点就是掏他命根子,再征多点露了馅就直接要他的小命了。

说到这里,萧迟不大高兴“大舅舅特地叮嘱了我,说贪官不是不能揭,但不能在这差事上揭。”

裴月明秒懂,官场也有潜规则,除非你目的就是打倒一大片,否则在绝大多数人都有猫腻的情况下,并不合适从这角度把弄人丢官抄家。

如果真想,可以选择事后另找个由头动他。

这不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么火候最重要,该翻的时候翻翻,不该翻的时候就先压一压,否则硬翻的话,这个烹饪结果往往会不如人意的。

这道理吧,萧迟也不是听不懂,但这也不妨碍他不高兴就是了。

裴月明瞄一眼,见他拉着个脸,有些好笑“你怎么就知道一定有贪官了”

这家伙近来鸡血上头一心为公的,都有点嫉恶如仇的味道了,只是还没影子的事,就先气上了,亏不亏啊

“万一没有呢”

这倒也是。

裴月明斜睨了他一眼“你还是先设法把这差事办好吧。”

这会是萧迟入朝以来最复杂的一件差事。

差事不小,难度颇大,偏又牵扯众多,如何才能在不得罪人,又不过分显露朝廷家底的情况下,拿出一个最节省人力物力的最佳方案

各种评估忖度摸索人心,各种平衡兼顾,在这个过程中还得深入了解不少地方上的情况。

说起这个,萧迟变得跃跃欲试“舅舅说,这是个历练的好机会。”

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莫说段至诚不能碰触,就算能他不会过多插手。

还别说,这教导方法裴月明一贯评价都挺高的。

萧迟说“那行,那咱们明儿一早就去度支部调存档。”

谁上值就谁去。

裴月明自然没有不同意的,不过她撇撇嘴,希望不是她,她最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