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转眼到了初平二年,关东诸将似乎遗忘了还屯兵在雒阳的董卓,开始只顾着内斗,互相攻伐、争夺地盘。
只有袁术的部将破虏将军孙坚,孤军奋战,还在执着地攻打雒阳。
袁绍伐董不成,又生一计,于是召集关东诸将商议,想要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幽州牧刘虞是正统的汉室宗亲,为幽州刺史期间政绩卓著,为政宽仁清廉,声望极高。
刘虞从汉灵帝时起历任太尉、大司马等三公之职,初平元年被董卓拜为太傅,征召入朝,只是道路不通,任命没能到达。
曹孟德坐在宴席中,闻言神色未变,平静道,“我等举兵而天下响应,何故也”
“以义也。”他自问自答道。
是因为我们秉承着天下大义。
“如今幼主微弱,受制于奸臣,并非有昌邑亡国之衅。”
汉帝年纪幼小,虽然被奸臣所制,但他并没有像西汉时的昌邑王刘贺那样有亡国的过失,怎么能轻易就能废除
众人沉默,寂静声中耳边只听到酒勺舀酒的水声。
他质问道,一旦改立帝王,天下人谁能安然接受
曹孟德面色凛然,“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你们大可去拥立幽州牧刘虞,我独自尊奉困在长安的汉帝。
“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起身向主座上的袁绍长揖,“车骑,操告辞。”
袁绍沉默不语,没有出言挽留。
脱下玄甲,着袍服的将军独自转身离去,他按着佩刀,阔步而行,虽然身量不高,仍有英雄气。
席上众人对于曹孟德时不时地唱反调,已经习以为常,见他走了也并不意外。
冀州牧韩馥叹道,“孟德此人,真乃不合时宜。”
众人皆以为然。
袁本初眯了眯眼,本已心生不悦,只是又回忆起当年跟在他身后,以他马首是瞻的雒中少年。
最终心中叹息,不做计较。
少了叛逆分子曹孟德,众人很快敲定了另行拥立刘虞的决议。
于是袁绍给袁术写信,邀请袁术参与他们,共同拥立新帝。
袁术接到袁绍的来书,看完冷笑,“若国有长君,岂有我袁氏进位之时袁绍何其不智。”
自从董卓擅自废立后,袁术受到了启发,既然董卓一介关西匹夫,都能大权独揽,玩国家于股掌之上。
那我袁氏四世三公,累世贵宠,声望播于四海,我袁公路,袁氏嫡子,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呢
袁术给袁绍回信,信中大谈公义,斥责了袁本初大不敬的想法,表达自己一腔忠君爱国之情。
以至于他兄长袁本初接到信时大为不解,袁公路什么时候,竟也有像曹孟德一样的觉悟
难道是光武帝亲自入梦感召的吗
他按下不解,再次给袁术去信,为他详细剖析了局势,并提及董卓诛灭袁氏宗族
的家仇,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奈何袁公路另有心思,只说自己赤胆忠心,志在除贼。
袁绍没能拖袁术下水,无奈作罢。
幽州蓟城,正逢立春之日,农人们齐聚东郭之外,青色的旗帜随微风而摆,与嫩绿青翠的草木相辉映。
此时的风还未褪去冬日的寒意,空气中仿佛有湿润泥土的腥气。
而农人们的脸上都带着喜意,他们终于熬过了寒冷缺食的冬季,迎来播种希望的春日。
待迎春之人齐至,有一头戴青帽、身穿青衣的男童从草丛中钻出来,他扮演着春神句芒。
众人皆向男童而拜,这就完成了简略的迎春仪式。
幽州牧的车驾经过这里,农人们见了,纷纷向州牧车驾的方向拜倒,齐声喊“明公”。
刘虞掀开牛车的帷幕,踏着侍卫放好的马凳走下,像和朋友一般与农人们寒暄。
这位州牧对治下子民的态度慈和如父母,而人们望向他的目光同样尊敬而信赖。
青衣小童似乎认得刘虞,他迈着小步子跑着,直扑进身穿二千石公服的幽州牧怀里,刘虞不以为忤,亲切地揉着小童的发髻,问小童是否开蒙识字。
等到刘虞和农人们告别,重新坐回车中,骑马跟在车边的属官敬佩道,“明公爱民如子,深得民望,实为天下表率。”
刘虞理了理下颌的须髯,微微笑了笑,“孤为天子守州郡,理应如此。”
回到州牧府,听仆人通禀,故乐浪太守张岐前来拜见,刘虞心中疑惑,这位都卸任了,还来拜访我做什么
刘虞传召张岐入堂,问道,“卿为何而来”
张岐拜倒在地,“明公,我为天下而来。”
“何出此言”
只听张岐扬声答道,“今幼主为奸贼所制,天下讻讻1,唯明公登大位,履至尊,则太平可冀。”
如今小皇帝在董卓手里,天下惶恐不安,只有您登基为帝,盛世太平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