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主抢了妹夫(六)(1 / 2)

王老夫人摆摆手, 让身边的嬷嬷给了小沙弥一盘桂花糕, 小沙弥道了谢,开开心心的走了。

与此同时,正在下山的魏扬,坐在马车里一边烤着炭盆的火一边琢磨着, 思 绪也有些飘浮。

今天,他是陪着母亲去上香的,中午就在寺庙里休息, 下午一个知客僧兴冲冲的跑来,问墙壁上的诗是不是他写的。

什么诗,他可不清楚。他本想说不知道的, 不过突然灵机一动,说母亲身体不适,拿话岔了过去。

知客僧的脸色绝对不差, , 反而带着股恭敬的神色,想来不是反诗。再说, 如果是反诗, 为了避免被牵连,他们可能早就把墙粉刷干净了,哪里还会到处宣扬。

知客僧走后,他立刻找心腹去打听,原来是有人在他们休息的院子旁边题了一首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立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魏扬心里反复念了几遍,好诗啊。不用说,这首诗绝对可以流传千年的。

光凭这首诗,作者就可以才名传千古了。

唉,要是这首诗的作者是他就好了。

他们越伯府这些年已经败落的有点不成样子,归根到底还是族里没有什么得力的人,从他祖父那辈就没了实职,这才在朝中也没有支撑。

可有些千年世家,即使族中子弟不入仕,依旧名声显赫,受世人敬仰。归根到底,除了这些世家底蕴丰厚外,也是因为族中有不少人在士林中颇有才名。他们中有的还会收一些弟子传道授业解惑。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是他的话,他的才名必定会传播开来,他们越伯府也会让人高看一眼不是吗。

象好些清流人家,不过是定了个什么“四十无子方可纳妾”,“三十无子方可纳妾”的家规,有些有女儿的权贵之家就恨不得趋之若鹜,争相把女儿嫁过去。他都保证了终生不纳妾了,可恨景安侯府还是拒绝了亲事,其实周家二姑娘不过是个庶女罢了,象景安侯府的大姑娘,也不过就是嫁了个伯府的庶子,他好歹还是伯府未来的继承人呢。

说白了,还不是嫌弃他们越伯府败落了吗

他虽然在白云书院学习,夫子们也会用心教,但毕竟没有正经的师徒关系瓷实。要是他有了才名呢也许会有当世大儒收为弟子也说不定,到时候他还能添一个稳妥的新的靠山。

至于倒底是谁写的,这重要吗就是谎话,说的多了,也和真的没差。再说,这些年来,还真没听说过哪里有什么姓魏的才子。人嘛,难保什么时候灵光一闪,能写出一首好诗,不过大抵也就是悬花一现,史书上好多名诗的作者,最后传世的不也就那首名诗嘛。

还有,题诗的墙壁离他休息的地方最近,从情理上来说,应该是他的可能性更大吧。至于为什么署名只一个姓,魏扬猜测着,估计那人内急,实在是憋不住了。

内急的好,内急的妙啊。可不就是想成全他么。

等他用这首诗站稳脚跟,就算真作者找上门来,他也没有证据证明诗是他写的,相反,他还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把对方打成碰瓷的。

他当下就让心腹去打听,看看寺庙里有没有住着其他魏姓的书生举子。

整个帝都,宗室都是姓郑,开国的时候封的公侯伯爵的,一共有四十来家,姓魏的只有两家,他们越伯府是一家,另一家是永乐侯家,今天倒是没听说过永乐侯府上有人来上香的。

当然,还要打听一下,帝都有没有哪家豪门有没有姓魏的亲戚,明年就是春闱,好多权贵府上都住了不少来投靠的亲戚。

他们越伯府现在这样子,一定要小心为上,到时候作者没当上,再得罪了权贵就不值当了。

“回少爷,奴才打听了,寺庙里就住着一个姓魏的举子,襄阳人士,叫魏书林,二十六岁,已成婚,家中有一儿一女,不过他昨天外出访友,并没有回来。”心腹晚上回来后道。

这么说,当时寺庙里明面上姓魏的书生好象就他一个了

魏扬不禁喜上眉梢。

不过他是谨慎的性子,第二天,特地让小厮到白云书院请了假,说他母亲身体不适,做为儿子,要在一旁侍候,没去上课。

做戏做全套,当时他可是以母亲身体不适岔开的话题,还有就是,这首诗这么经典,估计早就传开了,要是同学师长的问起来,是不是他写的,有没有看到写诗的人,他该如何回答。

“好,好,好”

御史大夫王仲元听到夫人说起福林寺一行,不禁捋着胡子抚掌大笑。

佳话这种东西,有时候可遇不可求。

哪知道,自家孙女有运道,就撞上了呢。

王仲元也是翰林院出来的,以他老人家的眼光看,在他们大辰朝,能出这首诗其右的,恐怕并不多。还有句话就是“武无第二,文无第一”。有两首诗确实也不错,但是和这首比,也难说谁高谁下。

说实话,最近孙 女婚事不顺,他心里也是有些郁气的。

如今,这首诗打底,佳话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