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心言从金楼出发不久,消息便传到韩厉那。
确定她已平安离开,韩厉放下心。
欣慰之余,难免有丝失落,她到底还是没有为他留下。
但她若真的留下,他反过来还要劝她离开。
想不到他也会有这么矛盾的一天。
他想知道她去哪了,但是不行,他不能动用炎武司的力量跟踪她,那样会给双方带来危险。
他也该动身了,回京城,再不走,他服解药的时间就过了。
片刻的光明离自己远去,化成远在天边的一个亮点,可遇不可求。
于初敲门进来。
“大人,小燕儿死了。”
韩厉点点头,说“今日启程回京。”
他没必要等安王的回复。
安王的回复无非是两个,一是愿意出兵支持,二是仅仅口头支持。只要他不傻,是不会明确拒绝的。
出兵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安王毕竟吃过亏。辽王登基后,他成了同伙,却一点好处没捞到,不知背后被多少人嘲笑。
他若真痛快地答应出兵,韩厉反而要多想想。
但只要他肯口头支持,就够了。
从一开始,韩厉也没把安王的四万兵马算进来。
忠义堂想拥新皇复位,硬碰硬是不可能赢的。
辽王当年可以,一是他自己有十万大军,二是安王同意出五万助他,三也是最关键的,辽王生于沙场长于沙场,善于运兵,称得上枭雄。
即便如此,辽王当年也钻了应诏入京的空子,借着晋军远在西北来不及回京护驾,才勉强赢了那一仗。
如今忠义堂有什么
一些当年的晋军遗部,一些前御林军,以及他们的后人。
即使再算上愿意拥立正统的西北军,也不过区区两万余人。
夏君才武功再高,放到战场也无法以一当百。
靠拳头是没用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利用朝中空虚时,先一步抢占京城。
只要到时京城中的朝官有半数以上承认孝宗遗腹子的血统,小皇帝就可以先行登基称帝。
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是没有。
至于那半数朝官,韩厉早在心里列了个名单。
他在炎武司这些年,主要做的就是这件事。
清流如俞岩,只要他认可了小皇帝的血统,不需太多劝说便会站到正统这方。
还有一些中立的朝官,或许并不想换皇帝,但为了少一些流血牺牲,他们会顺应大势。
至于那些贪官,呵,韩厉有时候觉得他们才是真正可爱的人,一个个不停地往他手里送把柄。
这些把柄,皇上不在意,他可尽数帮他们收着。
到时他们若支持便罢,若不支持,那就等着倾家荡产丢官弃爵吧。
这两年里,他暗中运作,已经将不少清流放出京城去地方为官。
如今朝廷里最多的就是三类人,明哲保身的中立派和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此外就是汪帆扶植起来的阉党,这股势力才是他最大的阻碍。
虽然眼下炎武司占了成立时间长的优势,仍能压阉党一头,但难保五年后,汪帆会不会占上风,成为一代权宦。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留给他,留给忠义堂的时间都不多了。
韩厉暗忖,若汪帆能离开京城一段时间最好不过。
但要让皇上近侍离京,除非皇上也一同离京。
他要细细考量。
这事说起来三言两语,真做起来,就是悬崖上走钢索,一个不慎,粉身碎骨。
韩厉抬头看向前方巍峨城门。
城门上漆红大字爻城,从剑州回京城必经之路。
一进城门,立刻有守城将领迎上来。
“末将姚方奉孙知府之令在此等候韩大人。”那将领行军礼,“韩大人一路辛苦,还请到府衙休息。”
韩厉心中冷笑。
他来爻城这事只通知了卫所,结果最先来请他的却是知府大人。
可见这知府平日没少与卫所来往,消息如此灵通。
又是一个脑筋灵活的知府,或许如赵至衍一般。
至于这位孙大人为何如此心急地想见他,韩厉心中也有计量。
他想了想,对那守城将领道“带路吧。”
还未到府衙近前,就有一紫袍官员快步迎上,正是知府孙为民。
韩厉在京中见过他几次,但未说过话。
“韩大人,辛苦辛苦。快请。”
孙为民引着韩厉往府衙内走,面上难掩喜色,他原本担心请不到人。
几人进了三堂,韩厉在品阶上高于孙知府,便坐了上首。
他一坐下,就闻到一股淡淡的木香。
寻着味看过去,见八仙台正中摆着一尊紫黑色小佛像。
他收回视线,听着孙为民拍马屁。
“韩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