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贾母是没听说过这句话,但她却是把这句话落在了实处。明知道林家姐弟对贾家的不待见,但她也只得装作不明白。
只因为,贾家实已经大不如以前了,而且败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她经历的事情多,贾家当初站队错误,当今皇上对他们厌弃不满,她心中岂能不知。原以为元春封妃,就是当今愿意揭过了这一层,贾家可以重新兴旺,至少,也能安稳过下去。因此,阖家才不惜耗费巨资来修建了大观园,是为了元春挣面子,也是做给皇上看的,表明贾家的臣服。岂料,现实却是让她深深失望了。
元春在宫中并不那么显赫体面,其实贾母心中早已经有数了。哪家得势的宠妃,太监们敢上她娘家们有钱的呢王熙凤和贾琏抱怨不已,当初建大观园,出了银子的大房和宁国府没沾着什么光,也是意难平。但是,贾家除了继续扶持元春外,还有什么旁的出路么而且,她心中也是对元春有些愧疚的,如果当初不是为了贾家的未来,她做主狠狠心把元春送进了宫,以元春的才貌家世,完全可以挑选个四角俱全的好亲事了。
贾家目前没有能撑起家业的人,原来的老亲之中,薛家没什么消息,又远在金陵;史家更早已败落,唯一出息的是王家的王子腾,可惜他没有儿子,王家也后继无人,四大家族前程寥落。贾母只能尽一切努力去争取,去紧紧抓住能帮助贾家的力量。
林家虽然只留下了林黛玉姐弟二人,还未完全展露峥嵘,但却是如初升的朝阳一般,前景是能看得见的。林丫头是御赐的县主,林晨曦小小年纪,初进考场,就中了秀才,林家毕竟是书香世家,日后就算他不能像林如海一般出息,就那势头,一个举人是跑不了的。所以,林家一定要拉拢住贾母很为自己前几年的短视而后悔。
王熙凤奉命,又硬着头皮带着礼物跑了一趟林家。贾母请林家姐弟去相聚一回,言道如果他们不来,那她亲自来林家也使得的。
林黛玉觉得不胜其烦,但眼下林家和贾家并没有明着撕破脸,不好做得太过。贾母仗着身份辈分,她和晨曦也只能应酬一下。好在,贾家也蹦跶不了几年了。而从林家,她们还能得到什么呢知道悲剧的结局,林黛玉对注定要走上绝路的贾家人,厌烦之余,也心中复杂,既警惕又微微有些怜悯之意,类似于对绝症病人的感觉那样。
到了约定的日子,林黛玉带着林晨曦、小珠儿去了贾家。这回,林黛玉摆出了县主的依仗,自己的势就要在贾家人面前显出来。他们被恭恭敬敬地从侧门迎了进去。
贾母一见到他们,态度慈蔼极了,对着他们嘘寒问暖的,叫林黛玉浑身不自在。初次见面的小珠儿,也得到了贾母一份颇体面的见面礼,陪同在一旁的众人也纷纷效法,没准备的现退下一只镯子,或是一串珠子,显得亲热得紧。
唯一和这气氛不太协调的,是脸上始终淡淡的王夫人,不过,在和他们聊天时,似不经意地说起“原以为出孝后,你们就会来荣国府拜见老太太呢,老太太在家里等了盼了许多天。”
林黛玉也似笑非笑地立刻堵回去了“二舅母,在江南,凡有人家出孝之时,各路亲戚都会专门上门来祝贺。我也等了许久,见府上一直没派人来,想着兴许京城没这个习惯,有道是入乡随俗,就没敢上门来打搅外祖母的清净。”
“原来,京城与江南这习俗竟是一样的么”
王夫人又被堵了一下,贾母不悦地瞟了她一样,她闭上嘴不说话了。下面众人只是说了些家常,林黛玉也含笑随口应答。三年不见,贾母见林黛玉越发出落地大气美丽,气韵出众,心中暗道可惜。离那林晨曦及冠可还得好几年呢,宝玉可等不及了,那时林黛玉年纪也大了。唉,这事在皇上面前过了明路,可不好办了
还有一个原因,贾母不愿意去想,那就是如今的林黛玉,身份高贵,而且很有本事,贾宝玉对上她,并无优越处可言。若说元春初封妃时,她还有许多美好的幻想,这几年,贾家千方百计想给贾宝玉寻一门高门亲事,却屡次被拒绝。在一次次的心理打击下,她终于明白了,没有权势和仕途前程加持,她引以为豪的宝玉衔玉而生,容貌俊美,性情温柔,那只是锦上添花的好处,不能作为那些贵人们择婿的衡量标准。
贾母暗地叹了口气,所以,她今日倒没让贾宝玉过来,连同三春姐妹也犹豫着叫过来。她也看出来了,林黛玉对贾宝玉压根不假辞色,对着三春也是客气有余,亲近不足,而且极挑剔礼仪规矩,她不想因此让她生出间隙。林黛玉也让丫鬟奉上了礼物,也没忘记三春姐妹,待人接物都很周全。
贾母想着宝玉的婚事,心中惋惜,转过脸来看见了端坐在一旁的林晨曦,忽然心中一动。
贾母和颜悦色地问了林晨曦一些读书和考试的事情,连声称叹,笑着对林黛玉道“晨曦是个又聪明又用功的孩子,我看哪,日后必有大出息的。你父亲九泉之下,也会喜欢的。但来日方长,纵然是要用心读书,也不能逼得自己太紧了,总得要有玩乐的时候。”
她闲闲地道“玉儿,不如你带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