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2 / 6)

跟刘侾相反的是,陶举人是认识他的,就不说以前听说了,单就是会试第一场考试时,刘侾帮魏承嗣开路一事,他就印象深刻。更别提第一场考完后,刘侾还赶来豪华马车,在魏承嗣上车时,扶了他一把。

总之,在看到刘侾的那一刻,陶举人就已经愤怒到气血翻腾,他不知道外头发生了何事,却径自认定刘侾就是老魏家搬来的救兵。

再然后,他无意间听路过的兵差提到,刘侾是主考官孟老大人的亲外孙。

其实兵差说这话时,完全是用略有些嘲讽的语气,因为刘侾太不符合主流观念之中的好儿孙形象。他们是在为孟老大人感到可惜,还庆幸孟家的儿郎都是很上进的。

但那不重要,陶举人满脑子都是刘侾跟主考官的关系,认定了主考官肯定会偏帮魏家。

事实跟他想象中的肯定还是有所出入的,但总得来说却也差不了多少。

贡院这边给出的说法是,希望息事宁人。

自然不可能是由孟老大人亲自跟这几人攀谈,那不现实。真正派过去的,也是位翰林官,不过品阶略低。

对方大概四十上下,自称姓赵,长得一副老好人的模样,开口说话时,也完全没有辜负他那个长相。

以和为贵嘛

都是读书人,听说还是同乡,何苦闹得这么大呢考都考完了,接下来就是好生休息,等待着放榜,何至于为了这点儿小事,将关系闹僵呢

也不能说这赵翰林说的不对,国人都喜欢和稀泥,以和为贵也没错。况且在外人看来,这又不是什么生死大仇,调解一番,然后就散了呗,多大点儿事情呢

但这些话听在陶举人耳中却是另一番意思了。

他只愈发笃定了这事儿就是魏家那老太太搞得事儿,不然的话,就那个刻薄小气记仇的老太太,还不得死咬着他非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吗既然是找人来说和了,那就说明魏家不占理。

好像这么说也没错。

陶举人坚定的要求上告,还道这里是天子脚下,若不给个公道,他就是登闻鼓告御状,也要将事情闹大

赵翰林被唬住了。

讲道理,能入得翰林院的,最少也是个二榜进士,才华方面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有个问题是,翰林院那个地方,多半都是做为前期的人才储备,一旦能力足够,就会被调外任的。当然也有一直待在翰林院的,譬如孟老大人,可人家也升官了啊

既没调往外任,也一直待在原地没能升官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肯定是能力不足且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所以面对陶举人这般坚定的要求,赵翰林愣是没能及时给出反馈。

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事儿,不是劝架吗甭管发生了什么事儿,一床被子掩了去,之后就可以把这事儿给翻篇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见他这副不知所措的模样,陶举人愈发的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态度异常坚决,直接表示若不能给出个公道结果,他宁可鱼死网破

赵翰林灰溜溜的走了,这事儿已经超出了他能力范畴。

关键吧,贡院这头其实没留下太多的人手,绝大多数的人在昨个儿卷子封存之后,就离开了。

孟老大人会留在这里,纯粹是因为他是主考官,得做完最后一到程序,封存此次考场。哪怕接下来还有个殿试,但殿试又不是在贡院考的

更要命的是,贡院其实不是个国家机构,它仅仅只是一个地方。

每当需要大型考试时,才会提前开门,让人过来修缮打扫。事实上,贡院里并没有长期驻守的官员,是有人管着的,但那是看大门以及检查有无发生房屋坍塌这类意外情况的差人。

那是不入品阶的

总结下来便是,在陶举人坚定的拒绝调解后,贡院这边抓瞎了。

最后连孟老大人就开溜了,爱咋咋地,老夫又不是京兆尹

哦,明白了,那就有请京兆尹吧。

其实在三皇子在聚仙阁等候的时候,京兆尹就已经得了信儿。当三皇子光顾着在茶馆里装叉时,京兆尹就接手了此事。

既是查案,那就索性查个清楚明白

这么一查啥事儿都兜不住了。

不光三皇子这个主谋跑不掉,连刘侾这个帮凶也一样宣告凉凉。

当天下午,京兆尹就命人在贡院前公布了本案的调查结果以及判案总结。

有两点。

其一,扰乱考场罪名成立。主犯梁暄,判罚终生禁止参加所有科举考试;从犯刘侾,判罚本届科举成绩无效。

其二,诬告罪名成立。犯人陶文,判罚本届科举成绩无效。苦主魏承嗣不承担任何责任。

杨冬燕

她这不是不识字吗自然是让身边的大孙子刘修帮着念了,听到那句“扰乱考场罪名成立”时,她心跳都漏了一拍,然后就听到了主犯从犯的名字。

这感觉要怎么说呢

先前听了信儿急匆匆赶过来的魏大牛和方氏,错过了前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