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礁磬村这边,普遍还都处于温饱线上的,也就是糊口没问题,但想攒钱做其他事儿就难了。也因此,整个礁磬村竟是没一个人念过书。
倒是隔壁南田村,一则相对富裕一些,二则私塾就在村里头,那些有远见的家长,还是会咬咬牙送孩子去念书,当然一般一户人家只能供一个孩子。
听说窝头要去念书了,以后就是能读能写的读书人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像萝卜和土豆还好,他俩早先就已经听窝头提过了,倒是没太大的感觉。其实还是因为他俩心大,心不大的也不会在其他小伙伴都不跟窝头玩了,他俩还眼巴巴的凑上去的。
这俩是没啥反应,其他小伙伴有啊
仗着是在正月里头,这帮小娃子想着父母长辈常说的“大过年的”顿时,心中充满了勇气,毅然向父母提出要去读书的愿望。
于是就轮到当爹娘的傻眼了。
也谈不上有多生气,就是感觉特别摸不着头脑。想想自家娃儿,早先还在闹着要吃要喝要铜板去买麦芽糖,怎么才半天工夫,就变成了要去私塾念书呢
“啥玩意儿念书”
“嗯,窝头说的,念书可好了,去上私塾可有意思了,他还说只有最聪明的娃儿才能去私塾念书”
窝头反反复复的嘚瑟了好多遍,还是
那种来个新人就重新炫耀一遍的,听得多了,好些娃儿都能把他的话给背下来了。
等老子娘一发问,他们挺起胸膛,神情傲然的将窝头所说的话复述了一遍。同时,他们还觉得自己也很聪明,一点儿也不比窝头差。
“这啥乱糟糟的行了,去打雪仗,不然回头让你哥给你堆个雪人”
小娃儿们觉得他们受到了莫大的伤害。
谁要打雪仗啊谁稀罕堆雪人啊他们要念书
杨冬燕咋都没想到,她孙子会这么能耐。
真不愧是她孙子,是个干大事的
“你真要把窝头送去念书”隔壁魏大嫂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上上下下的打量着杨冬燕,有心想说什么吧,可就算家里从没出过读书人,她也不能说读书不好。
就跟先前老魏家想要起新屋一样,外人是觉得没那个必要,毕竟他们家的老房子也没到住不了人的地步。可人家执意要起新屋,外人也不能说啥。
同样的,送自家娃儿去念书也是这么个意思,是没必要,大可不必,可人家就是要去,你还能咋地
别人也就在心里嘀咕两句,魏大嫂则是一个没忍住,就跑来跟杨冬燕叨叨。
杨冬燕浑不在意“对呀,这不是家里还剩下一些钱,就索性送窝头去念书。南田村离咱们村也不远,又是我娘家,我叮嘱了二牛和他媳妇,明个儿回门时也提一嘴,没指望他们帮着照顾,可真要有啥事儿了,都是亲戚也会帮衬一把的。”
这一带多数人家还是没有午饭的概念,因此倒是没必要让窝头特地跑去杨家吃一顿。
真要是担心中途肚子饿,也可以带上一些吃食。像煮鸡蛋、土豆饼、红枣糕之类的,放个半天坏不了,也不会变味道。
魏大嫂欲言又止的看着杨冬燕,半晌才叹气般的道“认识你那么多年,我还真是头一次知道你志气高。”
“啥玩意儿”送孙子去念书就是志气高
好在杨冬燕也不傻,略一琢磨还是弄懂了魏大嫂的言下之意,顿时没了好气“就送孩子去私塾里学个认字,省得那娃儿跟他爹他二叔一样都是睁眼瞎再说了,村学又不贵的,又不买书又不买笔墨纸砚,一年的束
脩也才二百文钱”
二百文钱,说便宜也便宜,说贵也贵了。
说它便宜吧,村学的先生也就带了十来个孩子,一年下来撑死了赚个三贯钱。是能养家糊口,但平常还是需要他婆娘下地劳作,就算不种粮食,也得种些蔬果,院子里也养鸡,不然日子还是没法过。
说贵吧,这一带最便宜的粗粮,只要十文钱就能买一斗,当然没去壳的,吃起来也是分外得拉嗓子。可那也是粮食啊,二百文钱,不得买个二十斗灾荒年间,那是能救不少人命的。
再说魏大嫂家,二百文钱其实是出得起的,就算每年出二百文钱,也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孩子那么多,让谁让谁不去呢如果都是自家儿子,那是无妨,当爹娘的可以选最聪明的那个去,或者选最小的。可问题就在于,魏大嫂家是四个儿子,前头仨都生了好几个儿女,不提姑娘家,再撇开已经长大了的几个,剩下适龄的也有仨。
萝卜和土豆,跟窝头是一年生的,还有个小了一岁的叫大头菜,都是男娃子。
关键是,这仨还分属于三房。
魏大嫂刚被杨冬燕说得心动了,随后就摇头了“罢了,能把他们都拉扯大,再娶上媳妇就成了,还折腾啥呢”
“读书好,不做睁眼瞎是一回事儿,回头要买地置业,不得签那个红印子的契书每回都得找中人帮着看,多给一笔中人钱不说,万一人家蒙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