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来之前袁牧冰的说法,和原文中的描写,在这座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中,每个幸存者都拥有平等的住宿权。
房屋的大小和级别,不再因身份而产生差别,只按需分配。
江妙妙进去后的所见所闻,也确实如此。
巨大的如同城市般的地下空间,被无数坚硬冰冷的金属通道切割成不同部分。
想要穿梭其间,须得乘坐一种新型“地铁”兼具地铁便利性与矿车低成本的一种简陋交通工具。
该车车速为30公里每小时,放在末世前动辄上百时速的车辆前似乎不太够看,却是最适合基地能耗与需求的车辆。
乘车不需要投币,但得刷一种本基地幸存者才拥有的身份卡,上车下车都要测体温,扫描瞳孔,严禁感染者混入其中。
江妙妙没有卡,众人排队上车时她只能站在旁边看着。
幸好在下飞机之前,她就换上了基地内统一派发的防雪服,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狗和行李走货车车厢,不在身边。
因此外貌和别人没有太大区别,不至于引人瞩目。
袁牧冰拿出通讯器,跟谁说了什么。
自动闸门忽然打开,她抬了抬下巴。
“进来。”
江妙妙随她走进去,沿路有不少人主动跟她打招呼,甚至有个老人跑来塞给袁牧冰两个胖乎乎的大白馒头,激动地说了一番道谢的话。
袁牧冰盛情难却,只好收下。这种热烈的欢迎,等她们走到空旷点的车厢里才消失。
江妙妙正疑惑怎么那么多人认识她时,抬头一看,车厢璧上的液晶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她的采访。
车内是没有座位的,所有人都只能站着,或席地而坐。
江妙妙靠在栏杆上,茫然地望着漆黑的窗外。
袁牧冰将一个馒头递给她,她摇头。
“吃吧,最近基地食物紧缺,这种精面馒头恐怕不常有。”
真的吗
她在岛上自给自足,已经快忘记缺衣少吃的感受了。
江妙妙接过来,没吃,放进口袋里,说了声谢谢。
袁牧冰笑笑,站在一旁解开口罩,安静地啃起了馒头。
在里她就是一个话少的人,执行力强,能力强,性格冷淡。
除了几个出生入死的队友外,很少主动与别人接触。
也正因为如此,她和原男主彼此暗恋了许久,经历了数次生离死别,始终不曾戳破那层纸。
让曾经只是个读者的江妙妙,急得翻来覆去夜不能寐。
现在对方就在她眼前,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外面的区域吗”
江妙妙主动问。
以后陆启明大概率不在身边,她得独自生活,作为一个已经结婚的人,不能再傻乎乎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袁牧冰看了她一眼,抬手,从车厢内壁的架子上,拿来一份简略的基地地图。
江妙妙微讶,“原来还有这个。”
袁牧冰道“主要建筑上面都有标出位置和乘车路线,你可以随身带着,以后用得着。”
她点点头,打开查看。
上面有宿舍、食堂、工厂地点、物资分发点、急救处等,以及末世后也依旧没有消失的派出所。
地图背后印着红色提醒。
避难所管理条例。
华夏幸存者避难所的所有居民,应当遵守以下要求
1,不盗窃、抢劫、暴力破坏他人财产,危害他人生命。
2,遵从政府安排,承担工作任务。
3,有义务保护避难所的安全。
如未遵守以上三点,避难所将酌情取消居住权,对其驱逐出境。
警示是冷冰冰的,地铁也是冷冰冰的。
明明温度表上显示此刻室内温度为18c,可江妙妙还是冷得缩起了脖子,很想找陆启明抱一抱。
幸好十几分钟后,她们便抵达目的地。
二人夹杂在人群中下车,七拐八绕地走了很久,终于来到宿舍区。
那是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建筑,为了防寒效果,墙壁做得很厚,因此也显得相当简陋。
宿舍分为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窗户和门密密麻麻的排列,让人想起拥挤的蜂巢。
由于丧尸爆发让很多家庭破碎,妻离子散,所以大部分幸存者住的都是一居室,和家人一起住的反而是少数。
政府大概很希望人们的生活多点趣味,在宿舍外的空地上铺了些堪称珍贵的草坪。
她们抵达时,正有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小孩,在草地上玩耍。
“袁姐姐。”
一个戴着红色毛线帽的小女孩跑过来,对袁牧冰说
“我妈妈说只要我努力读书,将来也可以跟你一样出去打丧尸,拯救世界。”
袁牧冰弯下腰,很难得地露出近乎温柔的笑容,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