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 章(1 / 4)

“去杭州。”弘晙阿哥兴奋地一挥胳膊, 还扑到十四叔怀里玩闹。

皇上瞧着他们叔侄两个亲近,哈哈笑,“到了杭州, 不光是西湖风光,吴山奇山,还有万松书院。”

“王阳明先生讲学的地方, 弘晙阿哥要好好读书这一路上。”

弘晙阿哥手上忙乎抓十四叔怀里的一样东西,还不耽误回头替自己辩解。

“玛法,弘晙一直都有读书。”

亲玛法冷哼一声,“一直都有读书, 推一推,翻一翻;逼一逼,背一背。”

十四叔哈哈哈大笑。

弘晙阿哥小鼻子皱巴, 大大的不服气。

“玛法弘晙保证背完论语。”弘晙阿哥答应南下一路背完一本论语, 说到做到。

然而亲玛法不领情, 端起来茶杯悠闲地用茶, 语气凉凉, “还有大学、中庸、孟子。五经, 玛法就不要求弘晙阿哥了, 只背四书就好。”

十四阿哥胤祯爆发出震天大笑。

弘晙阿哥直接动作静止,反应过来后气呼呼地喊一嗓子“玛法”, 满满的控诉和委屈。

只背四书就好

四书啊。

四本书

弘晙阿哥顾不得去抢十四叔怀里的小报,转头去看玛法,气鼓着胖脸蛋儿, 好不委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弘晙阿哥一字一句地背完,然后逐字逐句地解释,从苏州到杭州的一路,虽然还有很有当地的美食用,还有运河两岸的美景看,但是每天真的是“苦学不倦”。

小嗓门里透着一股子“怨气”,可是弘晙阿哥理亏,弘晙阿哥答应玛法要背书,弘晙阿哥的阿玛天天来信要他读书,弘晙阿哥当然要在到达广东之前,背出来四书。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之名始于宋朝,大学和中庸的篇幅较短,其实很好背,但是大学,论述读书人长大之后的博学之道,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弘晙阿哥不喜欢程朱理学,当然不喜欢背诵大学。

张廷玉老师听完弘晙阿哥的背书,又是小无奈,又是想笑,耐心地讲解。

“阿哥应该喜欢大学才是,文辞简约,朗朗上口。阿哥一天就背会了。”

小阿哥闻言,眉眼一皱。

知道小阿哥“心结”所在的张廷玉老师,差点儿没控制住笑出来,面对小阿哥对程朱理学的不喜,作为当世理学家之一的张廷玉老师真的是苦口婆心。

收敛表情,谆谆教导“阿哥,大人之学和小儿初学不同,民间儿童大多八岁上初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进入大学课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但是不论初学和大学的区别之处,都有博学之意。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为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八条目”

弘晙阿哥安静地听完一番有关于修己和治人的关系,修己和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具有的一致性的探讨,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等论述,还是不大乐意。

“弘晙知道,女子有三纲五常,男子有三纲八条。可是老师,男女不是一样的吗为何要求不一样”

张廷玉老师

懵了。

女子有“三纲五常”,没错儿;男子有“三纲八条”,这总结的,也没错儿。

可是张廷玉老师真的是从没有过把他们并列的想法,也是第一次听到有谁将它们并列地说出来,还问他,“男女不是一样的吗”

张廷玉老师面对弘晙阿哥求知,好奇的眼神儿,面对弘晙阿哥这双属于孩童的眼睛,天真烂漫,纯净无暇,突然语塞。

就是民间三岁的孩子,在周围成长环境的影响下,也已经有了男女不是一样的概念,开蒙进学后,压根儿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皇家的阿哥也一样,小阿哥要学习弓马骑射等等,小格格学学诗词歌赋就好。

可是偏偏弘晙阿哥不一样。

回过神来的张廷玉老师不知道怎么和弘晙阿哥说,他感觉这是一件大事儿,一件教导弘晙阿哥的大事儿。

瞧着弘晙阿哥乖巧等候的小模样,心里头酸软一片,直接说道“阿哥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老师没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