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时候家庭顶梁柱又有一份报酬不错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脱离了生存,有了一些生活的样子。他们可以基本温饱,还能偶尔有一些消费。
一两万个新增有消费力的家庭,对于此时的一个县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
围绕着这些,长城县又多了一些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一两万个有消费力的家庭,即使他们买的大都是酒肉、纺织品等关于衣食的基本商品,消费层次低的可怜,对经济的劳动作用也是很大的。
这就是个良性循环,一两万个家庭围绕长城县的产业吃饭,然后又有一些家庭围绕这些家庭吃饭,甚至还有了少少的服务业形成一个循环
最直观的,从如今长城县市面上看,竟让人有此地居民安居乐业、物阜民丰之感。这种感觉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或许不那么少见,但在如今年月,那可真是少见的不得了
此时即使是建邺等政治中心,看起来富贵逼人,实则也是少数世家大族定居带来的繁荣假象围绕这些世家大族做文章,不少人得以谋生。可这终究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生计,长城县不同,产业建立起来后,以最少的开销带动了最多的就业,真正惠及到了最普通的居民。
长城县可没有建邺那些陷入赤贫的底层流民
当然,这也有长城县人口远不及建邺的原因长城县本身的就业缺口就不算大,许盈搞了那些产业之后立刻就解决了失业问题甚至还有些冗余。而同样的事,在建邺就不会那么好使了。
许盈对自己经济方面的成就最满意,百姓对此感受也最深。但对于外界,甚至是本地一些大户来说,他们最认可的却是文教方面的成绩只能说,对此时掌握了发言权的人来说,无限拔高文教成果是一种政治正确
像是本地一些大户,本身是豪强,屁股其实不在那群人那边,但还是有这种想法,典型的已经被忽悠瘸了。也不想想,他们立身之本就在本地,本地民生是重中之重,文教对他们来说反而没那么重要
当然,许盈也不是对文教方面有什么不满,这也是他推动的事业呢
而在这方面,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太平书院其实不只是太平书院,许盈还在长城县本地搞了免费蒙学。另外,像是竹器、造纸、茶叶这些产业,还有各自的职业教育,这对产业工人也基本免费,钱由行业内部自己出行业由此可以得到签了五年到十年不等身契的工人。
蒙学也就罢了,大家都知道这是好的,只是受限于财政,能够这么搞的地方还是少至于职业教育,才真是长城县独一份大家族内部,又或者商人的大作坊,这些也有职业教育,一般是师傅带徒弟,大家族、大商人显然有固定培养工匠为自己服务的认识,所以也会为此付出一些。至于外面,徒弟想要学艺就得付出不小代价了。
但像长城县这样敞开了、大规模搞职业教育的还是少数,大家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规模搞的太大,又没有完全限制学徒的人身,这不是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么
此时的人受限于时代,目光所及看到的东西和后世人不太一样也就是许盈的坚持,长城县才有了如今的独一份。,,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