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第 171 章(1 / 2)

麒麟儿 三春景 3980 字 11个月前

临近腊月, 江上风寒。

然而就是这等时候,石头城左近较往常更热闹了数倍

眼下临近腊月,华夏民族很早就有腊月过节的习俗了, 哪怕是贫寒人家也会想办法在此时凑些吃喝,不至于年节清寒。对应这种需求, 就是市场的火爆了

建邺此时可是南北大地上都数得着城市, 此时又成为了南渡小朝廷的都城,更是挤进了许多贵族,对于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就更大了穷苦人或许过不起冬节, 但总有人过的起而这样的人在如今的建邺, 可还不少呢

长江水道此时还没有隋唐江南大开发后那样重要, 但依旧是黄金水道在古代社会,水运较之陆运优势实在太大了,走长江一路,蜀中各种奇货,以及两岸荆州、江州等地的物资都可以直抵建邺

另外一头,三吴、闽地的货物也会经过三吴之地稠密的水道进入, 为了方便这些货物转运,还专门修了京口到建邺的人工渠。

大量货物走秦淮河入城,但不能直接从长江进入,江船进入秦淮河是非常麻烦的,而且进进出出也很容易堵塞本来就繁忙的秦淮河。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运力,江上来的货和人都会转运, 或用小船走秦淮河,或用车马运进城。

这就造就了石头城这个转运节点的热闹

很多建邺城内的居民在此做搬运工、开小食摊什么的,以此谋生。

“到了到了”一艘普通江船上,一个水手远远瞧着目的地的方向, 忽然大声叫道。他目力显然十分好,第一个看到了石头城渡口后方竹木搭建的瞭望台石头城本来就有防备江北的防务,如今虽没有战事,却是依旧有不少官军驻扎的。

江船属于李益打理的运输队,这几年一直做着被人南运之事,兼着贩运南北货物。

这些江船上的水手有南人,也有北人,但如今大都把家安顿在了建邺或者左近的京口、丹阳,此时看到石头城的瞭望台,就像是看到家了一样

他们来回一趟需要不少时间,路上花的时间只是一样,还需要采买货物、接人什么的。此时又是兵荒马乱的年月,特别是在北方的时候总有风险,此次又平安归来,大家单纯就是为此开心、为回家开心

岸上的人见到江船上没什么货物,倒多的是人,兴头立刻减了一半岸上大多数人都等着货物登岸,商人可以批发货物到城中贩卖虽然大多数货物是早就有买家的,但万一呢,普通劳力也可以挣些搬运工的活儿

可是多的是人那就不太好了,不止那些好处没有,反而多了许多坏处。

古代城市往往有一个极限,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物资供应是有限的一个地区供应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口十分有限,就算是吸纳周边地区也有限度历史上后来的京杭大运河,说是供应南北,其实最根本的功能是为北平衣食

京杭大运河不通,过不了日子的就是北平其他地区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城市,是能够从周边吸血,达到自给自足的

建邺如今也是一样,随着小朝廷南渡、在此扎根,涌入了大量人口那些侨居势族只是一样,侨居势族们的奴仆更多另外,小朝廷在此,那太初宫中皇帝、太后得有宫人罢就算是节俭一些,没有中原王朝动辄几万的宫人,那也是沉重的负担

最令人头疼的还有官吏在此定都,作为都城,必然会有许多京官,另外还有几倍于京官的小吏。这部分人群有些和侨居势族重合了,但有些并没有。而这部分人群也有家人、奴仆往往人数还不少,这种情况下,建邺的物价这几年涨的相当厉害

各方已经尽力往建邺输送物资了,但如今这个年月限制太多了,根本无法保证充足供应于是价格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时陆陆续续又有北人过来,只会进一步推高物价,生活在建邺的本地人能高兴才怪

也就是看到了船上长江货运的旗帜,这些岸上人的脸色才好了一些和一般送人过来的客船、货船不同,长江货运是出了名的讲究,他们不是把人送到石头城就不管了。事实上,乘长江货运的船只南来的人都是有下家的

他们很少在建邺停留,很快就会被接走。就算有留在建邺、丹阳一地的,那也是有地方去的。不至于像许多南来北人一样沦为无业游民,推高物价还不算,还会给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

“李先生,这就到建邺了”江船甲板上,一个穿着浅色道袍,头戴莲花冠,手执一柄拂尘的青年站在船舷附近,目光看向岸边,向旁边一中年男子问道。

那中年男子正是李益,自从两年前他被许盈说服,开始给许盈办北人南运之事,这两年他基本上都在船上度过。只有每次跑船之后几天可以回到丹阳的家中,和女儿念娘相聚辛苦是辛苦了一些,但看到自己真的救了一个又一个人之后,他内心却是无比满足的。

别看李益做的是劳务公司的活儿,事实上这年头给人介绍工作,还直接送到目的地,这就是救人一命,甚至就了一家了

李益拱拱手“杨公子说得对,已经到建邺了不过这只是石头城,去建邺尚得换船、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