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此去通途40(3 / 4)

哪一侧,都有着大量的港口和机场。”

谢雁说的情况,他们也明白了。

“的确,如果港口众多,附近的航线不能受到太多干扰,如果我们在海上修桥,就会导致最重要的几条经济航道被封闭。”

在东海修桥的时候,航道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难题。

而东海的海上桥段只有二十多公里,三城跨海项目,却足足有四五十公里

东海,是连接陆地和岛屿深水港的一条生命线,从沪城延伸出去,穿过外海的风浪,落入其中,而港口就在这条线的重点。

伶仃洋不同,从两地连一条线,两头连着两座城市,如果把伶仃洋北边的海岸线比作欧一张弯曲的弓体,那么大桥就是弓弦,它会封死海湾航线。

让船舶航行,受到极大的影响。

“不止如此,”

方斯闻提出,“沪城的跨江大桥之所以不让桥墩落在江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航道问题,另一个是河床泥沙问题。”

“对,如果三城跨海大桥的桥墩按照这个长度来看,必然会落在海里,无数个桥墩,连接起来就是一张弓弦,而从这里入海的河流会形成冲击平原,弓弦拦住这些泥沙,久而久之,会有更大的问题”

华国两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华国极其重要的工业和经济圈。

它们在享受着河流入海带来的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优势时,也面临着河流带来的问题。

泥沙。

沪城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整治入海口的泥沙,珠江三角洲没有道理,反而帮泥沙在这里进行堆积。

“不仅如此,”

这些问题,谢雁早就已经调查清楚了,“为了不影响航线,东海的做法是在必要的地段做通航桥孔,这要求桥梁的高度必须很高,足以让规定吨位的船舶顺利通过。”

苏擎翻开资料,落在附近机场和港口分布相关那几页,“但是,伶仃洋附近有机场,港城也是,船舶通航不能受影响,飞机的航线也不能收到干扰,他们肯定给了限高标准吧。”

“对,”

谢雁说,“桥面太低,船舶无法通过,桥面太高,会影响飞机航线。”

“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方法,在这几个区域既能完成工程要求的通车高速路建设,又能不影响船舶和飞机。”

“太高不行,太低不行,找一个中间值”

“不行,我看了一下资料和限高要求,上百米的桥塔才能不影响航道,但必然会影响飞行航线。”

“以这里的条件,找不到一个中间值。”

有人已经开始用笔在桌上计算起来。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大家各自讨论着。

谢雁等着他们的结果,而其他人埋头测算,翻看数据。

唯有几个人,并不着急,只是在看资料。

比如苏擎。

他放下手里的打印资料,转起了笔。

方斯闻见他放松地靠在椅背上,边转笔,边轻轻地笑。

方斯闻说,“你有办法了”

“不是我有办法了,”

苏擎敛去笑意,靠近方斯闻,压低声音,“是某人有办法了。”

刚才在门口是在没有必要如此骄傲。

原来,那小子也不过是个工具人。

“不行,”

最后,以几个专家的最终定论为答案,“初步计算,没法找到这样一个平衡高度,怪不得伶仃洋之前一直没有动工,原来是没法动工。”

谢雁点头,她切换下一张资料图,“我找了很多种方法,但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机场和港口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那么换个思路,既然水面上做不到,那么水下呢”

水下通道

“比起水下桥梁,水下通道,它还有个更被人熟悉的名字。”

一直没开口的宋修竹,此刻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让众人的思维豁然打开。

他看向谢雁,“这就是你的方法跨海隧道。”

宋修竹点头,“这可不比修桥简单。”

他没说完的话,还有半句在伶仃洋的海底修跨海隧道,甚至,比桥段工程更难

一个人很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当他总是用数学方法去解题时,题目简单,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题目困难,或许要废一番力气,而当数学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会懊恼,会焦虑,会着急。

但他忘了,或许这道题,换一种思路,就能变得无比简单。

数学思路的确万用,但不是所有的问题,数学思路都是最有效,且必然能解出答案的方法。

有些题,用数学是无解的。

既然空中不让走,为什么不选择更加宽阔的海底呢

海底隧道,不会干扰船舶航行,更和飞机搭不上关系,甚至可以减少桥墩,避免泥沙堆积。

“我知道,”

宋修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