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擎报了警,因为身体还有些虚弱,所以张小壮是在病房里做的陈述。
后来那个工人被抓了,涉嫌故意杀人未遂。
而张小壮的工作,说来也不简单,但和一般的工程不同。
长江,从雪山而出,于沪城所在的吴淞口汇入东海,沿途经过大山、盆地、丘陵、平原可以说,这条河见证了太多,也经历了太多。
数千年的历史,绵延万里的流域,它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生命,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灾难。
决堤、改道、阻拦两岸发展和交通
就像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这条美丽的母亲河,给沪城带来发展的便利和蓬勃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泥沙。
长江是淡水河,海洋却是咸水。
当这条大河汇入东海时,二者之间会因为絮凝效应而形成硬度极大的沙砾,沙砾越来越多,从而将入海口的河床抬高。
因此,也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入海口以西的河流,水深数十米,入海口以东的大海,水深不可测。
但偏偏就是在入海口,水深有些地方只有几米
几米的水深,无法让大吨位的船舶停靠在入海口的码头,更无法进入内部的深水港。
泥沙,就像是一块鱼骨头,刺在沪城的咽喉处。
沪城为什么能成为经济龙头,为什么沿海的发展速度,远超内陆为什么政策,总是选择沿海
因为交通,因为航运。
发展到现在,江河已经无法阻拦沪城的发展,沪城的发展,陷入了另一个瓶颈,一个让它无法在进一步的瓶颈。
那就是航运。
沪城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都市,就离不开码头的建设。
当时开发浦东打出的口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服务全国,它已经做到了,而现在沪城要真正地,进一步的“面向世界”。
从金融发展,承办世博会,建立国际航运货运中心,沪城正在一步步将当初挂在横幅上的那简单的四个大字,变作现实。
要将梦想变作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沪城走向世界航运中心的码头,或者说,港口发展,被入海口的泥沙和浅水位,卡住了关键性的脖子。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沪城选择的方式是挖沙,冲沙。
这就是张小壮这些年常参与的工作。
挖沙,顾名思义,就是挖开入海后的泥沙,冲沙,则是修建一条狭窄的河道,使水流速度增快,利用河流的力量,将堆积的泥沙冲开。
毫无疑问,这两种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十分耗费人力物力。
公规院原本也是隶属交通部的,谢雁也听同事说过沪城的泥沙问题,交通部认为,打通泥沙,将入海口的水深问题解决,就近就能建设深水码头。
但沪城却并不想要用这种方法,经过实践的证明,这种方法只是想想就非常痛苦。
打通泥沙要多少人力,多少物力,关键是,多少时间
沪城修桥,两三年就要修好。
发展浦东,没钱没路的困难一大堆,克服困难也要立刻冲。
在发展这条路上,沪城比苏擎还急性子。
等泥沙掏干净了,再修建码头,得是猴年马月
沪城不是没有挖过,然而,九八年的大洪水一来,刚挖好的水槽,又多了四个亿立方米的泥沙。
即便是今天挖好了,长江水奔流不断,裹挟着从东边而来的泥沙,会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继续抬高河床。
深水港修好之后,难道每年还要花时间停下来,整治泥沙吗
那么,按照沪城的想法,在其他地点选择建设深水港呢
选址在哪里怎么协调工作离沪城远了,和沪城就没太大关系,离沪城近了,泥沙又堵了。
选来选去,专家论证
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结论。
谢雁听完张小壮的话,想了一会,“长江口的泥沙肯定要进行整治的,但即便是整治了,这里也无法修建深水港口。”
但至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张小壮不会失业。
替他垫付了医疗费,张小壮的妻子也赶来了医院照顾,谢雁三人这才离开医院,因为收到了大桥安全的消息,也不急着去工地,先回家休息了一晚上,换了衣服,第二天再去江边看大桥的情况。
他们去的时候,正好在吊装拱形。
两侧庞大的吊塔,绳索拉住拱体,缓缓吊起的两条优美弧形,在江面中间,完成了最后一块焊接,成功合龙
台风过后,被狂风席卷过后的天空干净漂亮,像是深蓝的宝石,而江中的泥沙也逐渐沉下,暗黄褪去,江水正在逐渐恢复清明。
风还是有些大,
因为没有了云雾,又正好是七月,太阳出来了,光穿过宇宙,穿过大气,被分散成七种绚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