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此去通途34(1 / 3)

谢雁以为, 特意点名叫他们来,是要他们负责方案的调整和更改。

按照林铸江的想法,要取消混凝土材料, 做成全钢的拱桥。

还有选址的改变, 要求能将世博会的展区尽收眼底是

诸如此类, 等等等等。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 林铸江交给他们的是另一件事。

“风洞试验”

苏擎说, “原来不是看上了我非凡的才华,而是看上了同舟大学的实验室”

方斯闻点头“沪城是沿海城市,除了雾天以外, 还有台风和寒潮, 跨江大桥如果选址在这个地方,必须要考虑抗风能力。”

和一般的桥不同, 这座桥的拱形大大增加了受风面积。

如果抗风能力不够强,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

“我去联系沪城周边的气象站,收集资料。”

谢雁很快给出了计划, “方哥找一下相关实验的资料, 给一个基本的实验方案。”

苏擎“那我”

她说, “除了非凡的才华,你不是还有卓越的社交能力吗”

谢雁收起东西,盯着他,“联系一下我们学校的风动实验室。”

苏擎“其实我是个非常内向且不擅长社交”

他看着已经收拾好东西出门的两个同伴, 话还是坚强的说完了,“的好同志。”

行,不就是风洞实验吗

冲就完事了。

沪城四周一共有三个气象站。

谢雁收集好三个气象站三十五年来每天的风速、风向记录,用信息处理系统,对上万个数据进行计算。

这是一项不小的工作量。

沪城是华国最早开始研究台风的城市, 没有别的原因环境太适合了。

一直以来,因为地处沿海,又在长江入海口,沪城经常受到来自海上的强台风的袭击。

从古代开始,华国就开始对台风和相关灾害进行观测,民国时期,相关的数据,地图和台风眼图,都是人工手绘的,精度不比机器差。

沪城的台风厉害到什么地步

六十年代的沪城,就可以单独出一本台风年鉴

根据信息系统收集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谢雁发现,沪城的台风一般出现在台风季节,和东南沿海的其他城市一样,都是七到九月台风最多,其他月份也有。

过去的十几年里,只有三年沪城没有被台风影响到。

可以说,一到台风季节,沪城就得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处理暴雨、淹城、狂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危险。

跨江大桥不同,因为拱桥独特的造型,注定了它会受到比以前几座跨江大桥还要厉害的风力袭击,而且,它不会躲起来,它永远伫立在江上。

暴雨、大风,足以将车辆掀翻,大树连根拔起

这样恐怖的风力,就是这座桥修建之后的百年内,将常常面对的危险。

风洞试验,就是要提前从实际出发,验证之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到大桥修好在调整,就来不及了。

春节过后,谢郁回了军队,赵图强又开始跑货运,但自从华国的高速路和公路越修越好之后,大大缩短了客车、货车在途的运输时间,他也能常常回沪城。

谢雁和方斯闻,还有苏擎,则加班加点地在进行实验计划。

很快,一个想法冒了出来。

“在落谷河的时候,我们就寻找了相同的地质做锚定实验,这一次,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造一座缩小的桥,”

苏擎说,“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弄明白拱桥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能否支撑住狂风的袭击。”

谢雁点头,“但是只有桥还不够。”

“还不够”

“对,为了保证百分百的还原,我们还需要制造一模一样的地形地貌,以模拟真实的情况下,大桥能够扛得住。”

方斯闻查过资料,“做一模一样的地形国内还没有过这样的实验。”

“对,我分析过气象台近年来的数据。大桥建造完成后,以这个位置来看,可能会遇到来自16个方向的大风,而地形在风环境和风向上的影响非常大。”

做一模一样的地形,桥体,进行完全的模拟测试

这个想法,让三个人和风动实验室的人花了不少时间。

但是,付出的回报是值得的

因为完全的模拟,一比一百的模型实验,将会给他们最真实的数据

林铸江等着他们来汇报结果,“怎么样,实验有没有什么问题”

他的头发已经半百,但长跑工地的人,身体并不差。

苏擎第一个汇报,“方案没问题,按照原本的抗风设计,是不会发生颤振”

他们之前为了防止桥体颤动,已经提出安装阻尼器的想法,阻尼器不止可以防止地震带来的危险,还可以稳住桥身。

方斯闻帮他补了一句,“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