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此去通途19(1 / 3)

沪城设计院。

“好消息”

狭窄的工作室里, 林铸江将跨江小组的成员都叫来了,他高兴地宣布,“资金问题, 有办法解决了”

“有钱了”

“林工, 你不是在逗我们吧”

修一座跨江大桥要多少钱光是拉索, 就要上千万美元如果按照混凝土型的拉索桥来算, 至少也要十几个亿起步

十几个亿

那是什么概念

沪城的财政大部分都上缴国家, 一度曾占全国上缴的六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明珠,但近年来, 南边城市的开放和崛起, 让沪城已经渐渐从第一,慢慢往下滑了出去。

发展就如同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西南跨江大桥的成功,让这个小组里的每个人比谁都想要早日看到跨江桥的修建。

可他们也知道,沪城, 没钱

早在十年前, 沪城建设局就根据有关文件, 召集了一大批相关部门,包括市规划建管局、港务局、航道局、同舟大学等,和他们设计院一同交换意见,并且设计院在一年后就完成了跨江大桥初步方案。

一年做方案, 一年做可行性研究,一年编出了最后的报告。

这之后,就是三年的空置。

桥,能修吗林铸江和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拍着胸脯保证,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只要让他们修,给他们足够的资金和材料,就一定能修出来

但是,没有。

没有资金,没有材料,终于,三年后方案报上去了,一个月后,上面批示原则上同意,但要认真进行调查,做好技术经济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再上报。

众所周知,任何一件事加上“原则上”这三个字,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上面也比谁都迫切地想看到跨江大桥的出现,沪城的开发和经济等不了了。

但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这两座大山,将项目组心里的开工时间一再拖延。

甚至,还发生了后面的轮渡口踩踏事故,伤亡惨烈。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设计院的同事偶尔会把编制的方案拿出来,会继续收集浦江的数据,而林铸江则奔赴华国各地,修建各种挑战华国桥梁技术难题的大桥,为自己心里的那座梦之桥做各种技术实验。

甚至,因为日方的高昂报价,沪城也在自己拼命地研究修桥钢索。在不久前,一位同志成功克服了众多的困难,将两根十米长的样品样品钢索制造了出来

这之后,新的工厂建了起来,利用进口的材料,跨桥钢索正在紧急的研制当中,再有两个月,如果工厂钢索试制成功,可以使用,他们就无需高价去购买日方的钢索,实现钢索国产化

沪城本身,也没有放弃这座桥,没有钱,就贷款接触各个世界银行,到处寻找资金,借钱,也要修桥

常奉献明白了,如果资金能解决,那只有一个可能“贷款批了”

“有很大进展”

林铸江顿了顿,道,“亚洲开发银行同意给我们贷款修桥。”

“太好了”

“这么说,事能成了”

“十年了终于可以往下走了”

“他们不是一直对跨江大桥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吗”

常奉献问,“怎么这次改变了态度”

“的确,亚洲开发最大的股东是日国,他们表示,要和加国一起来参与跨江大桥的设计。”

林铸江这句话一出来,工作间里立刻议论纷纷。

“加国因为安娜岛桥”

“他们不放心我们华国的技术”

“这是我们华国自己的跨江大桥,放着自己人不用,没道理”

的确,因为加国修建的那一座世界最大跨径的安娜岛桥,夺得了世界第一,现在风头正盛。

“上面不会同意吧”

常奉献皱眉,“跨江大桥设计的数据和资料太多了,而且一旦开工,牵涉面积太广,绝不能让国外的设计组成为主设计。”

他看向林铸江,等着这位老朋友的回答,“你怎么看”

林铸江微微一笑,“我会提交一份大桥可行性报告,并且在报告中声明”

“华国人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靠自己修建出一座飞跃浦江的超级大桥”

他说这句话,不是空口大话,而是站在设计院每个人数十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他们背后,数十座华国桥梁的成就上说的。

新的任务压下来,能不能争取下大桥的主设计,成了现在大家工作的压力,设计院的工作再度繁忙起来,新的资料被源源不断地从沪城的各个地方送去审批,沉睡了多年的大桥设计小组重新恢复活力和生机。

没过多久,上面就决定这座大桥无论如何,都要让华国人自己来设计

“主设计,是华国人负责吗”

常奉献刚听说结果出来了,就立刻找到林铸江,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