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她的社交平台淹没。
她截图了评论,举报给平台,但在对方的攻势下显得极其势微,的确,正常人谁会在网上刷屏带节奏呢,最多只是看见不平的时候,偶尔出来说一两句,很难扛过这种攻势。
而这些节奏的评论下,还有很多没看剧,或者很容易被带偏的人,真的接受了这些“言论”。
对啊,当年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你怎么能这么强势呢肯定就是过度美化,肯定有问题虚假举报无脑
宋灵气的一晚上没睡好。
第二天她打开热搜,发现献礼剧的导演上了热搜。
原来,他转发了那条微博“一点都不符合事实,当年西方那么强大谁给你的勇气”
并且,转发只加了一句话。
“祖国给我们的勇气。”
刚发出来,他的微博下面立刻就被义愤填膺的人攻陷了,但随后,越来越多的网友自发地出来,用很长,但是真情实意的评论,在他的评论区进行回应。
“即便那个时期我们无比艰难,我们正在努力地追赶国际的脚步,但我们从来都是挺直了脊梁的说话的,哪怕面对霸道强权,也绝不卑躬屈膝。”
“啊啊啊啊导演这回复,爱了”
“导演永远的神真的很多人别被轻易带节奏了,今年很多献礼剧,我国的宣传也跟上来了”
“这部剧我看过,有拍的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我不会因为我不喜欢某个桥段,就对整个剧进行攻击和否定。评论里很多说的不合理剧情,其实剧里根本没有,雁姐没有姐姐,也没有姐夫,她的对象是我不是是苏明笃,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神仙c,为国献出了一辈子。”
很多媒体大v也纷纷转发,数万的网友,用行动告诉了那一小片声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紧跟着,苏明笃的故事和两人的信件来往也被公布出来,虽然公布出来的只有寥寥数封,但足以让人明白两人之间的感情。
那个时代,写一首诗,给一个信物,接受了,就代表姑娘已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你。
不像现在一些大张旗鼓的表白,社交平台的秀恩爱,固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表达情感的方法,现在发一条博文,就是爱你。
但在那个时代,愿意让自己的人生里多出另一个人,就是爱她。
一开始,那个帖子只是简单讲了两人从相识到结婚的故事。
看不出来,是举案齐眉那种吗
一生一世一双人,就已经足够了啊
那个时代都是从一而终,很正常啊,但他们怎么突然喜欢上的一见钟情
随后,帖子里贴出了他们之间来往的部分信。
谢雁会给苏明笃写自己驻外的所见所闻,而他会写自己做研究,有时有突破的高兴,有时陷入瓶颈的痛苦。
两人或许并不在一个地方,甚至不在一个国家,但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即为祖国的强盛而不停奋斗。
在那个年代,志同道合,即为同志。
彼此欣赏和爱慕,想要和眼前的人共度一生,即是夫妻。
即便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没有海誓山盟的结果,没有私定终身的诺言,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布,但陪伴对方一生,一同奋斗的选择,已经证明了一切。
即便在他失踪的那些年,没人知道他会不会回来,有一些像他一样的人,回来之后,家没了,亲人走了,妻子改嫁,孩子住在了别人家里
而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回来了,谢雁还在那里。
最后他编写了很多资料,调整课程结构,出论文,苏明笃编写的课程,成为各大高校的教科书,后期他的身体好了一些,又加入了一些实验和研究当中,为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献出了一生的时间。
论坛里贴出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的是最后一封封信,由谢雁写给他的信,坚定而有力的字体写着
“我不是在等你。”
“我只是不会再喜欢其他人。”
我有自己的路,你也有,我会朝着我的路走,若有必要,我会为祖国献出我的一切。
正巧,你也是这样的人。
正巧,我们遇见了。
呜呜呜呜呜我泪点太低了
去看献礼剧吧,看完我人哭没了。
什么,楼上说的我不敢看了qaq两个人不是在一起吗,是he吧
最后的电视剧出来,苏明笃的戏份很少,因为这部剧主要就是讲外交,而非科研。
但这一集的最后,有人在下面推荐科研相关的一系列的电影和纪录片,其中一个就是以苏明笃等科研人员为主角原型之一的电影。
至于那部献礼剧的第一集,是从一个少年出国留学,从千千万万无个青年跨出国门开始。
中间,或有波折,或有惊险,或有离合悲欢,或有挣扎痛苦,但他们依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建设一个强盛祖国的理想,坚持地走了下来,坚定地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