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但聊胜于无,他不可能为了一时的蝇头“大”利放弃长久的利益。
摩揭陀国主的话王玄策是猜到的,但他一点都不起奇怪,相反还在心中道这回你不让我带人走,下回定多挖几名工匠到我大唐来制作沙糖。
使团中的农人工匠都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包括莫文远。能让他学习还是看在他拿出不少好用食材制作方式的份上,要知道莫文远并非为朝廷服务的农人,以后也是不会入官办工坊的。
让他学习算是网开一面。
唐代自身的沙糖炼制方式还停留在最基础的熬制法,将甘蔗汁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再放在锅里煎煮,成品谓之石蜜。
摩揭陀国的熬制方式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国主在答应将方法传授后托人带莫文远他们到熬制沙糖的工坊看。
工坊门口堆放着一缸又一缸的甘蔗浆,这些浆汁正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国内炼制石蜜的工人轻声道“石蜜便是这般做的。”
领他们进门的是当地的制糖匠人,只会说梵语,不会说大唐的语言,由精通梵语的慧空和尚代为翻译,而莫文远的梵语水平也很好,沟通无障碍。
“缸里放着的都是甘蔗浆。”那匠人就跟担心其他人听不懂一样,还用手比划,“我们把甘蔗浆在阳光底下暴晒十日,会得到黄色的液体。”这种液体就是国人所说的糖浆。
他们接着向前走,再往前工坊中出现了身材高大的壮汉,他们用杠子不断挤压布袋,稀疏的水以肉眼可见从袋子中被挤出。
这道工序是国内炼糖过程中没有的,匠人们都睁大眼睛,在心中默默评估此道工序的意义之所在,而莫文远则觉得眼前画面似曾相识,在做豆腐的时候也有这道工序,为的是压榨出豆浆中的水分,让豆腐更加凝实。
压榨出豆浆中的水分他陷入思考,若他猜得没错,此法是为了压出糖浆中的水分
暴晒法显然不能将甘蔗浆中所有的水分全部蒸发,用此方法得到的糖浆总是能够煎煮成块,其成品之甜味也是淡淡的,然而在加入了压制环节后,更多的水分都被强行压了出来,不管怎么说,很利于糖结块。
果然,匠人的说法也与莫文远的想法雷同,制糖的匠人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也从来没有看过此种法子,皆两眼放光。
工坊参观还在继续,在得到了浓稠的糖浆后,他们也采取了煎或者熬的加工方法,此法会得到一种大块的糖颗粒,此糖颗粒的甜度已经胜过唐代自产的颗粒甜度,然而匠人的工作还没有解释,他们将颗粒碾碎之后重新熬制,几番熬制过后,得到的糖颜色依旧是红色,但是颗粒已经变得很细小,味道也近似于出产到长安的沙糖味道。
至于熬制煎煮的手法,也与唐代常用手法不很相同,但此非莫文远之专业领域,他一时也搞不清楚究竟有甚不同的,便跟在匠人身后学习,看他们两眼放光,很是激动,显是获益良多。
学习炼糖之法是个漫长的过程,莫文远一行人在摩揭陀国暂时住下,就为了学习此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农人被安排去看此地甘蔗是如何种植的,欲在回去之后提高甘蔗的产量。
莫文远也没有闲着,他毕竟有后世的经验在,在看摩揭陀工匠制造沙糖时思维拐了个弯,琢磨出了制造冰糖的门法。
冰糖在古代有其专门的称呼,叫做糖霜,当然和现在西方糕点上的糖霜并不是一种东西,此物出现的时间本该往后推延一阵子,到唐代末年或者是宋元年间才出现,谁知道莫文远看着摩揭陀国匠人熬制沙糖,竟然把冰糖提前做出来了。
冰糖的做法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其中心在于窖藏,南宋时有一人名为王灼,还专门写本糖霜谱,讲各种糖的制造方式,其中冰糖如何制造,占了很大篇幅。
总结一下其制造方法,最简单的便是把沙糖煮水入瓮窖藏,瓮中先抹植物油。藏的时间久了,糖水表面就会结霜,等把其中剩余的糖水去除,沥干霜后,就能得到大块大块的冰糖。
因是在摩揭陀国地界上,莫文远便是得了糖霜都小心翼翼的,趁无人时拿给王玄策看了。
王玄策跟着跑了这么久的炼糖间,对糖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初次看见冰糖,就知其颜色滋味与现在吃过的几种糖不大一样,比之蔗糖,此物味道很是温和,他食后都没有咳嗽。
近日天气似有转凉之意,王玄策又操劳过度,说话时会咳唧咳唧的。
莫文远见此,还能想不到有止咳奇效的冰糖雪梨
冰糖雪梨是一道药膳,而且是后世家喻户晓的一道药膳,一旦有人咳嗽喉咙不舒服,就经常炖此菜时,做法简单,效果卓绝。
眼下冰糖已经有了,就差梨子,可谓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好在中国是产梨大国,其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天竺的国家与中国交流多了,也引进了梨子回去种。因土壤不很合适种植梨子的缘故,天竺的梨产量偏低,价格也挺贵,但多少还是能买到的。
莫文远倒是嫌弃其长得不够好,味也不够甜,汁水更不够多,但现在条件艰苦,中黑羊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