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教淮哥儿写诗的,但是他在写诗这方面没有什么天赋,跟林如海一个样。”身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文赋在诗词歌赋上面也是有一番成就的,是朝中有名的大诗人。当然,宋修文也是有名的诗人。“他跟他父亲一样以后做实干家,不做诗人。”
宋修文看向林淮玉,故意板着脸说“你还是诗词歌赋看少了,多看一些,你就会做了。”说完,他十分认真地叮嘱道,“你必须学会作诗作词,这对你以后有好处。”
林淮玉对做诗不感兴趣,他并不想做什么诗人,也不想做什么才子,但是宋修文是长辈,他这么吩咐了,身为晚辈的他只能听从。
“我以后会多看看诗词歌赋。”
虽然现在科举考试不考诗词歌赋,但是在朝中做官还是要会作诗作词。一直以来作诗作词是标榜一个人才华的最基本要求。历史上不少诗人,明明没有考取到功名,但是凭借他的诗才成为有名的才子,甚至名留青史。
宋修文一脸深意地说道“有时候人还是需要沽名钓誉。”说完,他想起一件事情,“对了,端阳节会有诗会,你到时候去看看。”
“端阳节的诗会,京城很多读书人都会去参加,你到时候去看看也是好的,能涨涨见识。”叶文赋捋着胡子说道,“不过你要是写出一首不错的诗词来,届时就能名扬京城。”
林淮玉点点头,非常乖顺地说道“好,那我到时候去看看。”
见林淮玉明白他们的意思,宋修文满意地笑了笑“趁年纪小,赶快出名,这样对你以后考科举有帮助。”
林淮玉听到宋修文这么说,忽然想到现代的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吗”
叶文赋笑眯眯地说道“对,出名要趁早。名利这个东西,有时候挺有用的。”
听着宋修文和叶文赋这番话,林淮玉心中是非常惊诧的,他没想到两位伯父竟然这么的怎么说呢,这么地耿直。不对,用“现实”来形容比较合适。
他原本以为像叶伯父他们这样的人会很清高,觉得读书是为了学问,而不是为了名利,但是很明显他们不是这样死板迂腐的人。通过他们这段话来看,他们非常支持用诗词来博取名利,并且利用名利来为自己博取好处。
没一会儿,管家又拿着寿礼进来了,说是忠顺亲王、南安郡王、东南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等都派人送来了礼物。
林淮玉听着这些王爷的名称,忽然想到在原著里出现过,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这些王爷都有派人送来祭品。
百家讲坛里的红学家说过以北静郡王为首的这些王爷都是理亲王一派的人,跟宁荣两府的关系都非常好。
“这些人有完没完。”宋修文很恼火,每年他过寿,或者过节,这些人都不请自来地送来礼物。
“看来理亲王不拉拢到你不罢休啊。”叶文赋也挺烦理亲王一派的人,这群人就跟蚂蟥一样粘人,甩都甩不掉。
宋修文冷哼一声“再过几个月就是秋闱,他们在打什么主意,以为我不知道吗”好好的一个生辰被这些人弄得乌烟瘴气。
秋闱
难道理亲王他们想在秋闱上动手脚啊
林淮玉从系统那里得知,如今朝中有好几方势力。首先是当今皇帝一派的势力,林如海和宋修文他们就是皇帝的人,他们只效忠皇帝,不站任何皇子。接着是四个皇子的势力,然后是理亲王一派的势力。
理亲王一派的势力在朝中影响力很大,甚至超过了四个皇子。理亲王曾是先皇的太子,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先皇废了太子之位,贬为亲王。
先皇在世的时候,理亲王一派的人都非常低调老实,不敢有什么动作。等到先皇病重的时候,理亲王原本想夺回属于自己的帝王之位,但是先皇和当今的皇帝堤防着,他夺回皇位的计划没法实行。
先皇去世,新皇登基后,理亲王一派人的老实了一段时间,让新皇误以为他死心了,对皇位没有任何觊觎之心,但是他暗地里一直在发展自己的势力。等新皇察觉时,理亲王一派的势力在朝中非常壮大。
理亲王的势力不仅壮大,而且还根深蒂固,毕竟他曾经做过太子。当今皇帝想要除掉理亲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只能一点点地铲除。不过,理亲王想要取代当今皇帝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他被废了太子之位。再者,先皇在世的时候,指名让当今皇帝接替他。当今皇帝是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的,如果理亲王想要取代当今皇帝,那就是造反。
造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理亲王想要造反,也不敢冒然地造反,只能暂时地在朝中跟当今皇帝“搏斗”。
宋修文身为内阁学士,并且负责秋闱,自然是理亲王一派人最想要拉拢到的人。还有林如海,他身为巡盐御史,掌管着整个江南的盐。掌管着盐,等于掌管着江南的财富。理亲王一派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