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怪吓人的。”知道自家老爷子来海城究竟是为了什么,姜元吊着的心才放下来。
不怪他多想,委实是他亲哥们,从小玩儿到大的大院哥们,前两天,家里被人找上门去了,说是自家哥们那老爹当年在下乡的时候留的遗腹子,如今那遗腹子带着孙子一块找上门来了,那家伙,简直是鸡飞狗跳。自家这哥们如今都五十好几的人了,自己孙子都要出生了,临到这把年纪,多了个亲兄弟,要不要人老命了。
当年老爷子就是在海城村里下乡,姜元这么多年碰上的事可不少,再加上身边有例子,虽然对他爹有信心,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姜铸颜看了小儿子一眼,“你一天天这个会那个事儿的,我哪敢劳烦你啊,再说了,你们认得吴阿婆,吴阿婆认得你们吗跟我去凑什么热闹”
吴阿婆是姜铸颜当年下乡的时候,寄住的人家。
阿婆比他母亲小上几岁,但儿子却同他一般大,当年为了喂饱这两个壮小伙子的胃口,吴阿婆可是费劲了心思。
吴阿婆没有名字,吴是夫姓,出嫁前,她在家叫做大丫,出嫁后,就是吴家的,等老了,就是吴家阿婆。
当年因为
自己的身份有些忌讳,村里的同龄人不和知青来往,知青点的那些人又不和他来往,在乡下数年,留有感情的也只有吴阿婆和她的儿子吴用。阿婆非母却似母,吴用生日也比他小,长得也比姜铸颜矮小,可处处都像兄长一般照顾他。
吴用这个姓名,是他那个早逝的父亲取得。据说是爱极了水浒传中的军师吴用,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如此聪慧。
可恰恰相反,在村里人看来,吴用踏实肯干,性格憨厚,不善言辞,虽然不能说是无用之人,但到底和聪慧是搭不上边子。
不过姜铸颜却觉得,吴用是个大智如愚的人。
而这样的人,只要踏实肯干,无论在哪里都能活的好好的。
那几年,若是没了吴阿婆和吴用,他真不知道挨不挨得下去。
后来回城之后,形势还不明朗,自己也只敢偷摸寄一些腊肉吃的用的之类的给吴家,也留了地址电话,若是有什么事,尽管过来。
可后来那么多年,每到过年之前,吴用打个电话,问清楚地址变没变,没变就寄过来一大堆的东西,木耳,山货,等等,都是些乡下容易找城里却不好寻摸的好东西。
姜铸颜也回去过几次,带了一堆能用得上的东西,他在京大做老师,爱人同样,自家的家境又在那,想要拉拔个人,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不过吴阿婆拒绝了,吴用也拒绝了,“小姜,阿婆知道你是好孩子,有孝心,可阿婆在这吴家村待了一辈子了,去了京城,再好也不是我家啊”
“哥,我爹是农民,我娘是农民,我长这么大,也是个农民,除了种地,什么也不会,我娘不可能走,我更不可能走,我娘只得我一个儿子,没了我,她怎么办。什么人什么命,我陪着老娘种种地,挺好。”
后来吴用结婚生孩子,姜铸颜想办法弄了一堆麦乳精之类的营养品回去,大人孩子都能吃。
当时吴用还特意打了个电话道谢,孩子早产,出生三斤,鬼门关上走一遭,孩子娘也是,村里懂点医的接生婆子说是不行了,抱去卫生院看,也不大好,村人都说孩子养不大,吴用偏偏不信那个劲,吴阿婆也不信。
精米熬出的米油,一汤匙把那么一
点点的喂,吴阿婆日夜守着儿媳和孙子,穷尽一切,就那么一点点,一点点让他给养活了,养好了。
等到姜铸颜这边的麦乳精等物寄了过去,更是解了燃眉之急,有这个营养物,孩子大人的营养都够了。
可惜后来,孩子长大了,吴阿婆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早早走了。姜铸颜接到电报,回了吴家村奔丧。
葬礼过后,吴用对他说“哥,我想去南方看看。”
姜铸颜一愣,他说“好。”
除了留下自己回城的路费,剩下的钱一股脑都给了吴用。
后来,每年过年,没有了乡下的山货,妻子儿女看着深城寄过来的喇叭裤,小青蛙玩具欣喜而无奈。
再后来,搬了一次家,又送了消息发往深城,可这次之后,再无回声。
这么多年,姜铸颜隔三差五来海城给吴阿婆扫墓,可回了吴家村,也始终没有吴用的消息。
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自己这位弟弟,过的好一点。
这次过来,同样是为了扫墓,以及打听吴用的消息。
可还是和从前一样,没有,没有消息。
吴用和他一家人,仿佛失踪了一般,老家的族亲们也不知道消息。
听着老爷子诉说过往,姜元心中叹了口气,人老了就爱回忆从前,惦记以前的人和事儿。
“吃饭了。”眼看着到了时间,洛素去门口写了菜单,江磊和孙云奇也来上班了,朝着院子里喊了一声。
姜铸颜慢吞吞地走了过来,早餐已经端上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