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的位分比较低,见李贵妃的次数不会太多,但是曾夫人接着这封信以后,还是为女儿担忧了一把。
她在京城中,就素闻这位李贵妃极不好相与,仗着圣上的宠爱,连太子也不大放在眼里。后面更因为太子不愿娶李家的那位嫡女,接二连三的在太子的婚事做阻挠,要不然太子也不会这么晚才成亲。
她心里正在想着这件事,那边林溪就派人送了回礼过来。
曾夫人便赶紧命人进来,看到东西后,又拿出荷包赏了林溪派来的两个仆妇。
其实那瓶香露是她在京中时,作为奉仪的女儿给她的。曾清芬在太子跟前虽不是很得宠,可是因为太子身边服侍的人并不多,所以每个月也能见到太子几次,这瓶香露也是太子过节时赏她的。
曾清芬记得母亲喜欢这些花花草草的东西,便在曾夫人进宫看她时,把这瓶香露拿了出来给她。
可是曾夫人嫌那香味太浓,不是她这个年纪用的人,便把那香露放了起来。
后来她上门去沈家道贺,不知道送什么好,手头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便把这瓶香露拿了出来。
不过这番缘由,林溪却是不知道的,她这时被沈老太太叫去了福景苑,商议沈梓馨的婚事。
当初孟家透露想娶沈梓馨的意思时,沈老太太发话要沈大太太等等,当初沈大太太还有些不愿意,如今沈默得中举人,又是解元,沈大太太的态度又是一变,觉得当初幸亏听了沈老太太的话。
所以沈大太太再张罗沈梓馨的婚事时,先想到的便是过来问沈老太太的意思。
沈老太太想了想,让人把林溪叫了过来。
沈大太太不知道沈老太太是何用意,有心想问,沈老太太却制止了她,直到林溪过来后,她方才开口问道“我记得你娘家两个堂姐都嫁到了府城是不是”
林溪不明白沈老太太好好的怎么想起问这件事了,但还是答道“是,我大姐嫁的是陈家,二姐嫁的是郑家。”
“你这些日子在府城,可曾听你两个堂姐提过谁家的家风不错,子孙又有出息”沈老太太又问了这么一句。
林溪约莫猜着了沈老太太的意思,想了想道“若说家风清正,那自然是虞家,他家不仅是当地的大族,子孙又比较上进,这次乡试的亚元就出自他家。那位姓虞的亚元还来拜访过夫君,年纪比夫君大不了几岁。”
“那他可曾成亲”沈大太太不由插话问道。
林溪道“听说已经成亲了,孩子都两岁了。”
闻言,沈大太太不由有些失望,沈老太太同样也是如此。
“不过听夫君说,和他一起中举的人中,倒有几个青年才俊,只是家世有些不显。”林溪和沈梓馨关系不错,也曾问过沈默,中举的人中可有般配的人选。
不过沈默觉得沈老太太和沈大太太注重家世,多半不会同意,所以林溪也就没有提过,如今被沈老太太叫来商议沈梓馨的婚事,林溪便顺口提了一句。
沈大太太倒没说什么,沈老太太却是当即摇了摇头,“家世不显那就罢了。”
林溪便不好多说。
沈老太太说完那话以后,沉吟了一会儿方道“二郎媳妇,你再让你两个堂姐帮着打听一下,看看虞家还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最不济也得有个秀才的功名,人品也要过得去。”
相比那些家世不显的青年才俊,沈老太太还是比较中意虞家这种世家大族出来的子弟。
林溪答应了一声,退下自去写信。
等林溪一走,沈大太太便按捺不住道“母亲当初不是说梓馨性子有些怯懦,不适合远嫁吗,怎么忽然要把梓馨嫁到府城那边”
沈老太太道“当初谁能想到二郎能中解元呢”
晋城的世家数来数去就那么几家,原来沈默未考乡试之前,沈老太太觉得那几家的子弟还能看的过去,如今沈默中了解元,沈老太太的眼光立时高了不少,觉得那几家的子弟根本配不上自家的孙女。
再说沈老太太不愿沈梓馨远嫁,是怕夫家离得远会欺负她,可是沈默如今中了解元,将来入朝为官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沈梓馨肚子争气,嫁过去有一两个孩子傍身,有沈默这位兄长给她做靠山,即便嫁的远也不怕有人敢欺负她。
沈老太太的这番心思,沈大太太自然是摸不透的,不过这不妨碍她把沈老太太的意思告诉给沈大奶奶。
正好沈梓馨过来瞧侄子,听见了婆媳说的这番话,尤其是那句“让二郎媳妇写信给府城那边,打听虞家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更是听得清清楚楚。
于是林溪一封信没写完,沈梓馨就过来了。
林溪赶紧把那张墨迹未干的信纸收起来,本来想着沈梓馨会识趣的当没看见,没想到对方却开口问道“二嫂给谁写信呢”
林溪笑道“给江姐姐写的,她过两天就要走了,上次我俩见面还有好些话没说,便给她写封信交代一下。”
沈梓馨却看了眼她道“二嫂别骗我了,我知道你那信是给谁写的,我还知道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