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封顶后, 就是粉刷墙壁, 五进的院子因为有全族的搭手, 建造的很快, 不像是前世那四合院的五进院子,需要精心雕琢。如果严格说起来,更像是排房, 这院子既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走廊假山,但是就是这样的房子除了镇上,在乡下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每一排的院落都是中间开门, 两侧是住房,左右两边各两大间, 隔成四小间, 小庭院成长方形,谢锦秀因为年纪还小, 加上从来没有过建房的经验,这院子全是族里按着乡间士绅的规制建造的,从内墙的灰白色, 到外墙的灰色, 都无不显示出,古宋国乡间建筑行业的涂料水平。
只是脑中空有各种建筑图纸, 只是碍于年纪和阅历,谢锦秀既不突兀的给出建议,也不能发表哪里不适的看法, 只能想着自己再大一些,有了游学经验后,就可以再行修缮,而且在谢锦秀看来这个院子的改造空间还很大。
后面就是竹林,所以竹床,竹椅,竹桌,竹凳的制作请了人很快就进了新居,就地取材再方便不过。由于谢锦秀适时提出来地面的建议,地面倒是采用了地板,缝隙用了糯米粉当粘合剂,刷上山上采下来的桐子做成的桐油,如此一来,换了地板的谢锦秀的新卧室和书房,家具摆设虽然略微显得简陋,但是胜在宽敞明亮,也隐隐约约带着一股子竹香。
因着采伐的木板和竹子有多,谢锦秀直接想到了那河中小岛,正好用读书宜静的借口,谢锦秀求了谢明陈直接找了里正,花了五十两拿到了那块小岛的地契,在院子建好后,同样的请了族人帮着他在那边建了三间竹屋,一座竹亭,篱笆外墙,算是他之后攻读诗书之地,取名竹庐。
因着在河中小岛,还在河边弄了个竹筏,在没有风雨的时候,谢锦秀就带着谢家云撑着竹筏去小岛上攻读,几乎在每天都能看着他往返于家中和竹庐中。
在竹亭修建的同时,谢锦山拿到的三间土屋也被谢锦秀央了族长请了人推倒重建,不管是谢明陈和李氏现在怎么个复杂心态也好,谢锦秀一是都不想让两人后悔,毕竟是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儿子,更不应该让两人因这点事背负但凡有一丝不慈传言的可能,二当是全了原身对兄弟的情谊。所以借着还有石料木料,在原有的位置给谢锦山建造了座两进的小院安置,虽然和五进大院没有办法比较,但是比之原来也算是多了一进院子,算是和谢明陈家里一样能新屋乔迁。
家中一切都安顿好,择吉日搬迁后,家里住的敞亮,老院那边则算是用来作为制作水车的基地,而谢家村的村民,稍微有点木工手艺的,此时在农闲时都不会再去镇上接零工,而是会直接到谢家老院这边,做水车的零部件,现在谢明陈已经带着谢锦海专门水车的组装工作,如今有了马车,送水车也方便了很多。
“三叔”谢家云看着谢锦秀从书房出来了,赶忙接过谢锦秀手里的食盒。
“这便走吧,不宜让先生等着”谢锦秀说完,就在谢家云的搀扶下上了马车,他亲自接过了食盒。
古宋国,没有君子远庖厨那一说,甚至在典籍里,还有可以和程门立雪相比的三月师食,在京城和其他文学繁茂之地,甚至很多士林中喜好美食,成群的风流才子,饮美酒,品美食也是一种雅事。所以很多人谢师礼会选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敬献恩师。
谢家云早早的把马车洗刷好,就架好了车棚,今天是谢锦秀去镇上谢师的日子,府试过了,大多学子都会要休养一段时间,养好了精神准备好谢礼去谢蒙师,所以谢锦秀在搬家后,才正经的找了个好日子,备好谢师礼去镇上。
古宋国,有严谨的谢师礼,谢师礼,不吃饭,不送过分的礼物,即便是三桃两李,只要心诚行礼便是敬谢蒙师。
在每个学生考取了童生后,都要去敬谢蒙师,所以一般都很庄重,要沐浴更衣,着书生青衫,让蒙师高座行谢师礼。
谢锦秀身上的青衫是刚刚做的,在不显眼的地方有绣有青竹,这是李氏问过谢锦秀后,特意绣上的,第一次着上,显得小小少年清隽的很。
少年人,只要吃食跟的上,那身子就跟抽条一样长,穿越过来四个月,谢锦秀已然长了有工分,虽然还没有到谢明陈的肩膀,但是谢锦秀已然对这个成长速度很满意了。
马车比起来牛车就是快很多,往常需要二个多时辰的,现在一个多时辰就到了,而在方家私塾,方先生和谢锦秀的几个同窗都已经等在了那里。
方先生自然是谢锦秀要谢的蒙师,而其他几位同窗学兄则是观礼之人。
谢锦秀被刘山迎进来后,就恭敬的对着方先生行了拜礼“学生锦秀,不负恩师教导”
方先生欣慰的看着谢锦秀,没想到当初差点看走了眼的弟子是今年县试府试最好的学子。
“锦秀不必拘礼。”方先生说完,就坐在了刘山提前摆着的椅子上,在椅子前面还有个蒲团。
“学生能有今日,多赖先生的殷殷教导,学生特来拜谢恩师”
说完,谢锦秀拿来食盒,双手先敬献给方先生,方先生接过后,打开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