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1 / 4)

“哥, 你今天还好吗”起床后的孙卫南发现二哥孙继东已经洗漱完毕, 吃过早饭, 准备出门了。

这段时间孙继东一直很奇怪家里人因为都很忙的关系,没怎么觉察,但孙卫南因为观察力强,首先察觉到了什么。

有那么两次, 他晚上起来喝水, 发现二哥的房间里还开着灯。从那之后他就特别注意二哥, 表面上看起来他依旧正常上班,正常生活,最多就是比以前更不爱说话了。但他本来就是话不多的人,这也不算奇怪。

然而,孙卫南却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孙继东嗯了一声, 没说什么,关上门上班去了。

对于孙继东来说,这段时间上班也大多在放空自己,谈不上工作。只不过他们现在的工作大多不紧凑,如果没有上进心,只是想混日子的话, 确实能做到相对舒服,也就不太能发觉他的反常了。

“这一次修河堤的事, 我们科得派一个代表,你们谁去”今天整个科室一起开了一个会,讨论了一件大家都不乐意的事。

这个时候的政府职员很多事情是很讲究的, 工农兵一家并不是说说。即使是再高级别的干部,一些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比如说干农活什么的,学生们有学农,干部们就得去农村帮着老乡干活儿。

这件事在乔冠华妻子的文章中就能体现,当时乔冠华夫妻都是政府级别不算低的人了。但乔冠华参加外国使馆的晚宴,乔冠华的妻子还是要去参加割麦活动。

这里面帮助老乡的成分不算重,主要可能是提醒干部们不忘本。

去的时候当然不可能一窝蜂地去,真要都去了,自己单位的工作怎么办所以从来都是指派代表。名额多久多指派两个,名额少就只出一个。

这种事,光荣归光荣,辛苦也是真的辛苦。最重要的是,辛苦之后也不见得就能怎样,所以平常很少有人主动,一般都是硬性摊派。更何况这次是为了修河堤修河堤这种事,相比起割麦活动,耗时更长,也更辛苦,一个不好可能还会有危险

大家更不愿意去了

科长还想说什么,做做动员呢。科里年纪大的女同志就不好意思地说“科长,我是很愿意去的,这是给年轻人做表率就是我家情况您也知道,上有老下有小的,就我和爱人两个支撑,我不在家,家里就得乱了套了修河堤又不想是下乡活动,就两天三天,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的”

从她开始,大家都纷纷诉起苦来,主要是说自己的难处。

科长有些不高兴,但同时也知道这是正常的,之前类似的情况他早就见识过科员们的反应了。正打算硬性摊派,又或者用投票之类的方式内部协调出一个人选,这个时候孙继东举手。

沉默了两秒钟,孙继东这才站起来“科长,我可以去。”

大家反应了一下,连忙说起孙继东的好来。

“哎呀,还是小孙有觉悟”“不错,派个年轻人去也好,免得去了那儿,人还以为咱不是帮忙的,是去添乱的”“继东,还是你好,没结婚,就一个人,也就没有了牵累要是我没结婚,一定申请和你一起去”

科长听着这些人吵吵嚷嚷的,心里都知道这些人就是一些嘴把式。再看看一脸不把这看的多重,并没有借此邀功,说些表决心话的孙继东,心里更加欣赏了他就喜欢平时不假大空,关键时刻又能干实事儿的下属

想到下一次提拔副科长也没多久了,本来就看到孙继东,这下就更有这个意思了。

笑着点头“小孙不错既然是这样,你今明两天下班之后就收拾收拾,后天就和部里的大部队一起去支援吧。”

不可能随便去的,一些该有的准备还是得有。到时候下了乡,得住在老乡家,人家一个住的地方也就算了,还指望其他就连最基本的铺盖也是如此,铺盖是用棉花、布料做的,这个时候谁家会有多余的哦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出门常常要打铺盖卷儿的原因。

孙继东回家之后收拾了简单了行礼,两天之后就跟着部里的大部队走了最近这段时间,他想离开北京一段时间,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这个时候他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索性就什么都不做了。

修河堤的工作,如果不是做管理,那就是卖力气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通过耗空体力的方式放空大脑,什么都不想,这反而会没那么难熬。

“首长,你这票能行吗”借助人家的大嫂似乎觉得问这个怪难为情的,但为了家里的实际利益,还是得问。

“能行的,都是全国通用的票,去县城里就能换东西。”孙继东本来都要出门了,还是解释了一句。

有些干部下乡的时候会准备的事无巨细,有些人则不然,准备好钱和票就可以了。孙继东属于后者,出门的时候就把几种票券带足了。只是这样方便归方便,却不能轻易安老乡的心。

这个时候农村是很少用得着票券的,所以他们对于票券有一种不信任。

他们知道票券,但也知道票券用起来有自己的规则,不免多问一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