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武皇上线(精修版)(2 / 8)

不说他自己也羡慕,“自古以来有大作为的皇帝譬如秦始皇汉武帝,皆易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财政匮乏,导致继任者只接手国力漂浮的虚架子。”

“如汉文帝与汉景帝,宋仁宗,确实是贤明之君,善抚民,爱民力,但一昧服软,外敌环伺。”

“唐太宗的贞观嘛 ”

朱元璋馋了。

那是什么搭配啊,超强的个人文治武功,君臣相辅相成,文治养国的同时武德充沛。

贞观君臣,内外皆宜。

李治是真幸运啊,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最幸运的继任皇帝了。

不过,想到就这样子李唐也能够被李治搞到改朝换代

朱元璋很认同仙幕的话,李治,确实有点儿问题。

难评的原因与李治背后那个举世闻名的成功女人有关。

对,就是那个在传说中比李治更优秀百倍,光环满天飞的女人。

李世民等人,更好奇了。

“治儿虽非完美,但观前期所为也算是明君,这个女子,难道是能与邓太后相媲美的贤后”

众人暗中猜测,一个女子,比在任的皇上还优秀,不知得优秀成什么样子。

关系很大又不是很大,很大是因为高宗时期真可谓是先强后拉,之后一路下拉,拉到整天被黑。

私人私德和政绩得失满满的黑锅,总得有一个人背黑锅,所以往往是武皇陛下与唐高宗换着背这黑锅。

不大是因为,有些人认为这些锅李治自己一个人背也是可以的,毕竟他是源头。

毕竟,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候挺让人嫌弃的。

重头戏来临,在场的人皆严阵以待,准备迎接来自未来的认知刷新。

一个被他们所有人评价为温和宽厚的皇子,一个以仁孝登基的太子,过分还能过分到哪里去

高宗即位之初,承贞观余荫,遵太宗成规,武将多材,文官多贤,获降附突厥之效力,所以前半叶开疆辟地,有永徽之政可比美贞观,甚至能过于太宗。「1」

时也势也,非高宗之力量所致。

唐朝对外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然其衰机亦肇于是时。「1」

所以到了高宗后半程。

一众贞观遗臣老的老,死的死,贬的贬,废的废,考验唐高宗真正能力的时候到了。

有人说高宗性本庸弱之君,失之于柔懦。

说他乃无权之君,才多行御人之术。

说他乃色迷心窍之君,被乱花渐欲迷了眼。

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

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死者十八九。「1」

甚至批评到唐太宗。

太宗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问之长孙,卒用仁弱昏童,终毒流天下,贻祸邦家。「1」

太宗明明立李治太子后已知晓高宗过于仁弱,为何还要立高宗为储君

李世民呐呐不言。

这 是他和观音婢最后一个得用的孩子了,不用他用谁

李世民眼底是藏不住的苦涩。

唯有仁孝幼子登基,不羁的嫡长子和谋嫡的嫡次子才有活命的机会

治儿的皇后登基啊,万一,万一治儿也没有想到呢

女皇登基前所未有,谁能料到世间竟然会有女皇登基。

李世民顺便也知晓未来那皇后登基为何没人阻止,原来竟是因为“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死者十八九。”

人都快死绝了,那还能阻止得了别人怎么登基

所以,应该与治儿无关吧

李世民不自觉的想为唯一看着还算争气的儿子找补。

治儿如此仁弱,应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错误吧

李世民应该

上语及隋炀帝,谓侍臣曰“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

李勣对曰“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1」

李治一把年纪了,在疑惑为何没人向他进谏,而臣子的回应是说李治已经做到尽善尽美,无从谏。

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毕竟李治家的老父亲知名盛世奠基人李世民同志,临到老还整天被谏,他这个小子倒是尽善尽美到无人进谏,可见理论上李治的治世应该比他老父亲厉害多了。

所以李治真的如此尽善尽美

众人的视线不由自主的看向李勣。

李勣“”

李世民心情复杂“爱卿,你 ”

李勣自知有错,默默对李世民拱手做鹌鹑状“臣知错 ”

天知道,这个小皇帝怎么可能尽善尽美到无错

臣子能够说出皇帝无错,那就是最大的错

李世民叹息“不怪你,臣子不敢进谏,君主定然有责。”

就不知这责到底是什么,才让臣子们纷纷销声匿迹,不敢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