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听了那么多, 其他帝王也反映过来了与贞观之治和其他朝代的治世不同之处。
秦始皇直直盯着仙幕,仙幕没有在上面打出民字,但实际上处处都在体现民
秦始皇道“其实唐太宗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李斯他们侧目“”
他们隐隐有所感,但要真想说出什么却觉得脑中有迷雾遮住那种感觉。
秦始皇道“在他之前民只是权的附庸品, 但在他之后, 民正式步入当权者的视线当中, 让朝廷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
以民为本不是唐太宗第一个提出的, 在儒家早在百八年前就把“民为本”这几个字说腻了,但即使是说腻了又如何, 即使是独尊儒术的汉武帝都没有真正践行以民为本, 而是外儒内法, 其他皇帝怎么可能真的奢望做到民本呢
秦始皇恍若有所悟, 这个皇帝应该是用了绝对的魄力践行“民本”从头贯穿到结尾, 并且真用了民本思想成就了盛唐, 才能备受仙幕和后世之人的推崇吧
早在很久之前, 他就觉得创造仙幕的那个朝代应当是对百姓有特殊的感情。
一种敬畏, 他们背后的朝代看到了百姓的力量, 他们敬畏百姓的力量。
后世的其他人也有所感悟。
赵匡胤时期。
“贞观君臣的治国目标和思想应当是对西汉贾谊、董仲舒等人的思想有所继承。”赵匡胤道。
只不过董仲舒等人在“奉天而法古”中, 着重选择了“奉天”,强调君权神授,重视神迹。
而贞观君臣应该是重点在“法古”,他纵观贞观君臣的思想, 就觉得其中高悬着尧舜之道。
尧舜之道, 在尚德、修身、安民。
李世民以德治国,以身作则,安抚百姓。
赵匡胤一心想同贞观看齐,同为开国皇帝, 他也想要创造如同贞观一样的治世,为大宋的盛世做打地基,最后想要创建如同大唐一样的盛世。
而现在,就是一个少有的听后世总结唐朝之所以能创造盛世的机会。
不过他心中暗想的是,他的大宋应当也是不输大唐一样的存在吧可能在他的手上大宋没有走向巅峰,但后面说不定会变成能够与盛唐睥睨的盛宋呢
秦汉唐宋元明清,宋朝可是被仙幕所在的后世肯定的大一统国家。
在他脑海的演算下,宋朝应当会发展得极好。
一想到有一天宋朝会被后世称之为盛宋,赵匡胤嘴角就不由得想要往上翘。
盛宋,真是个好听的名字。
赵匡胤很期待听到仙幕在介绍榜四的时候出现他赵匡胤的名字,因为介绍他赵匡胤时会连带着介绍他所创建的宋朝,那个极有可能变成盛宋的大荣。
在这场创造治世的狂欢中,贞观之治能成功的原因最出名的就是唐太宗的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最后才有博采众长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措施齐心协力创贞观治世。
这六个四字成语在关于贞观之治的讨论中出名到什么地步呢
出名到只要你一提到贞观能成治世的原因,就一定会出现“一定是因为唐太宗有容人之量,懂得听取贤臣们的意见而不是蛮横独行,才有贞观治世”的言论
换言之,唐太宗想要创建治世,他要先“治人”
想治百姓这个世,先治臣子这个人。
贞观年间的“人”臣子们面面相觑。
治人治理他们这些人
第一次见到这么直白的剖析,他们想笑。然后他们也真的笑了。
尤其是世家出身的人,他们懂得颇多,更不认为仙幕说的就是错的,甚至他们觉得,仙幕说的真有几分道理。
要先治世,先得治人,他们这些人都“治”不好,哪里来的大脸治世呢
但并不妨碍他们觉得仙幕这个说法很新奇。
李世民也觉得仙幕的说法很新奇,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把 整饬吏治变成治人之道。
李世民与他家心腹臣子们对望,默默扭头。
就是有点不好意思,不知仙幕待会儿会把这整个过程剖析成什么样子
说好的以诚相待臣子,现在变成了欲治世先治人。
不过 这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不是吗
在一众悟了的人中,唯有武将们还有点懵。
他们大多数武将都是书读得真不算多,儒将这种珍稀物种他们这边可没有,所以他们只觉得绕口。
治人这是什么意思修理人的意思吗
尉迟敬德与程咬金对视,然后悟了
程咬金一拍大腿“治人,我懂了”
尉迟敬德也懂了“这不就是俺当初从隋入刘武周,到入唐军时,想成将先立威吗”
想成为将领那就得拿出点真本领,先让手下的百夫长先拜服,最后才能得到他们手下之人的信服。
武将们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