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京都皇城, 泰和宫。
李恒合上绣衣卫和暗卫们各自呈上来的奏本,他心里面只有一个念头,秦氏的蜀国完了。
“皇上。”宏武帝李恒的贴身太监卫谨躬身侍立, 小心的禀话道“秦昭容求见。”
“宣。”李恒简单的回一个字道。
“诺。”卫谨应一声后,赶紧退出殿内, 去外面传秦昭容觐见。
稍过片刻后,皇八子李茂盼的生母秦昭容小步快走的来到御书房。
“臣妾恭请圣安。”秦昭容的眼眸中有急切之色。哪怕急迫至此, 她还是恭恭敬敬的请安见礼。
“平身。”李恒淡淡的回道。
“臣妾谢皇上恩典。”秦昭容谢恩后, 方才起身。
“朕一直不喜后宫妃嫔干涉前朝,你来求见,有何要事。”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理由, 李恒哪怕看在皇八子生母的份上,也一定会冷落了秦昭容。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宏武帝一直以来的准则。至少如今的后宫妃嫔们全部都知道这一条禁忌。
“万望皇上开恩, 救了蜀国一回。”秦昭容面含悲泣, 她说道“臣妾方才知道蜀国皇室危如累卵, 还请大夏朝廷能出兵相助。”
话到这儿时, 秦昭容跪下来, 她说道“一旦大夏天兵解救蜀国的厄难,蜀国愿意称臣纳供,往后大夏是君父, 蜀国乃小邦, 二者约为父子之国。”
李恒静静的听着秦昭容说完后,又瞧着匍匐在地的妃嫔。他神情冷漠。
在帝王的心中,中原一统不光是他的执念, 更是大夏皇朝三代帝王们的夙愿。
中原内乱纷纷,百姓何其无辜。
李恒不光有一份澄清宇内的雄心壮志,不止是为青史留名。他更想在这一个时代, 为这一个世道做些什么。
乱世离人,各国征战。他想结束这一切,唯有一法,一统中原。
“念你心忧故国,今日泰和宫觐见一事,朕不追究你的责任。秦氏,你且记住,你乃后妃,不可插手前朝政务。退下。”李恒给出自己的答案。
宏武帝不是一个美人儿求几句话,一个皇子生母就能左右意志的帝王。
美人虽好,社稷为重。在宏武帝的眼中,秦昭容变得不怎么讨喜。或者说一直以来秦昭容在皇帝眼中就是一个不懂进退的人。
“皇上。”秦昭容抬头,她从袖中拿出书信后双手奉上。她说道“臣妾有蜀国天子的书信为证,非是虚言。蜀国愿意臣服,望大夏朝廷能解救于水火。蜀国皇室感恩,非是诓骗做伪,乃是一片诚心。”
李恒压下心底的不高兴情绪,他的眼神一动,旁边躬身侍立的卫谨立马走上前,他拿过秦昭容手头的书信,又是恭恭敬敬的呈到帝王跟前。
李恒拿过来,简单的扫过一眼后,他就搁到一边。
这等书信写得再情真意切又如何。不过是临死之人的妄言。
秦氏的蜀国是哪一种死法目前不是由李恒来决断。如今应该由未来蜀汉国的新皇帝决断。
“退下。”李恒简单的回了两个字。
卫谨是识趣儿的人,这一位皇帝跟前的贴身太监赶紧走到秦昭容跟前,小声的劝道“昭容娘娘,您不为自个儿考虑,还请为皇八子考虑。皇八子年幼,还需要您的细心呵护照顾。”
“皇八子平安无恙,您稳如泰山,将来蜀国真有变,一旦有人逃到朝廷治下。为着皇八子的体面,皇上不可能拒绝八殿下救济母族一二。”
歹话好话,卫谨都能讲。他这一张嘴里左右说的全是关键点。
秦昭容双目中全是泪花,如今强忍着没有落下来。
听着卫谨公公的劝话后,秦昭容只能叩谢天恩。尔后,告退离开。
在秦昭容离开后,李恒的心情不像是表面的平静。
前世今生,应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现下的蜀国,那偏安一域的朝廷群臣们纷纷在劝进。
蜀国第四任天子,这一位未曾亲政的年幼天子。他有一位嫡亲的外祖父,这一位国丈大人凭着两朝老臣的身份,凭着多年的经营。那是政务与兵权一起抓。
如今这一位国丈不满足当一个权臣,这要改天换地的坐一坐龙椅。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凭着这一位蜀国的国丈做法,将来那一个新的蜀汉国会真正出现,这一切都给宏武帝敲响一回警钟。
活过两辈子,李恒对于外戚的防犯心理一点不多余。谁让有人成功了,还给后人留下可行的示范效果。
李恒在御书房里深思一些事情。
离开泰和宫的秦昭容没有坐步辇,她是带着踉跄的脚步离开。她的背影里透着无尽得萧瑟之感。
秦昭容的寝宫在西六宫的朝华宫。她从泰和宫离开后,一路过夹道,又往御花园行去。她准备从御花园绕道回朝华宫。
路过御花园时,秦昭容在一处小假山的后面听着几句口角官司。
若是往常遇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