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主移到太后另一侧,扶着她进去“是的。祖母,上林苑今早送来一头冻鹿,正好片肉吃暖锅子。”
“原来如此。”太后冬日里也爱这一口。她见孙女戴着昨日匠人送来的首饰,露出满意的笑容,“皇后,她这一身如何哀家给她做的。”
卫子夫笑着恭维“母后的眼光永不过时。”
“你就哄哀家吧。”太后带她们去茶室,叫人拿出六博棋,她跟儿媳玩,“据儿忙什么呢”
卫子夫“陛下近日把据儿的课改了。课都推到下午,上午跟陛下批阅奏章或听政。”
“据儿几岁了”太后皱眉,嫌儿子太过着急。
三公主回答“十四了。”
“那就是还差几个月才满十三”太后不满,“他身体那么好急什么。”
刘彻给儿子改课前跟卫子夫聊过“陛下说以防万一。”
“不是还有大将军和冠军侯”说起这二人,太后羡慕儿媳,又想替先帝羡慕儿子。早年要是有这样的武将,何至于发生“七国之乱”。她后来也不至于总担心婆母为了梁王对她儿子下黑手,“依哀家看他就是闲的。”
卫子夫不好附和“其实跟据儿上课时差不多。不必上午半天都呆在宣室殿。”
“皇帝没去温室”
卫子夫“温室殿不好接见百官,离太子宫远,陛下和据儿都嫌不便。”
“据儿能听懂吗”
卫子夫认为儿子可以,早几年他就知道父皇是父也是君,“听不懂就睡觉。据儿是这样说的。”
王太后无语又想笑“这孩子。也不怕皇帝打他。”
刘彻不止一次想打孩子,可儿子一脸委屈地看着他,又当着公卿的面,他实在下不去手,只能任由他托着下巴神游天外。
今日朝议他再次神游天外,连百官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刘彻气得揪住儿子的耳朵“朝政就这么无趣”
太子殿下不敢动,端的怕耳朵坏了“车轱辘话连轴转还不无趣”
刘彻松手“总要听听百官的心声。”
小太子点头“所以孩儿不曾故意打断他们。父皇,孩儿可以回去了吗”
“这几份奏章你看一下。昨日傍晚到的。”昨日休沐刘彻在后宫,上午又有朝议,所以他还没来得及看。
小太子翻开一份看起来风尘仆仆的奏报“关东”
刘彻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又有人饿死。他赶忙接过去。
小太子移到他身边,奏章上写到关东去年水稻大丰收,不过长安送过去的棉籽只能在靠近鲁地的地方种植。因为确定可以种水稻,有了主食农夫舍得分出两亩地种大豆,大豆收成也不错。奏章最后写到本该早些上报陛下,懂农事的官员担心县丞里长为了讨好上头把一说成十,各地走访一遍确定情况属实才敢上报,请陛下恕罪。
小太子算算时间感到奇怪,关东八月底就下雪了,那时粮食早收上来了。就算暗访需要时间,一个月吧。路途遥远走得慢,十月底也该到了。小太子提出疑问。刘彻摇头笑笑“你呀,聪明的时候跟猴儿似的。你都说了八月底就下雪了。倘若下半个月,大雪及膝,你叫他们拿什么送”顿了顿,“再赶上驿站下大雪耽搁几日,除夕前能送到已属不易。”刘彻看一下奏章外封,确实没有加急字样。
小太子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拉住他的手臂,“父皇,父皇,关东可以种稻的话,那是不是说关东贫民不必再背井离乡四处迁徙”
刘彻恍然大悟“朕怎么忘了。关东竟然真可以种水稻。据儿,拿笔墨,朕得问问怎么回事。”
太子殿下笔墨伺候“孩儿记得此事好几年了。懂农事的官员难道一次没提过”
刘彻仔细想想“朕记得他们头一年抵达关东没急着试种,而是先查当地土地。那些会种水稻的官员都是南方人,关东的冷超出
他们预料,他们觉着育苗时间晚了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但还是早了。稻苗良莠不齐,他们不知亩产多少,朕劝他们慢慢来,就是最后没成朕也不怪他们。他们大体怕朕失望,确定可以扩大种植才敢上报。”
小太子又看一遍奏章“既然需要四处暗访,想必不止十里八村。”
刘彻颔首“春望,宣大农令。”
春望知道陛下有意培养金日磾,令其前去大农令府。
“父皇找大农令何事税收吗”
刘彻摇头“关东贫民不需要朝廷救济就好了。朕还敢指望他们纳税朕令大农令给关东拨钱修桥修路挖沟渠。年后雪停了就把钱送过去。朕再也不想令贫民迁徙。比出兵十万打匈奴还费钱。”
说到钱,小太子想起先前听到的传言,“父皇,听说您想用银锡做白金”
“听谁说的”刘彻心脏紧缩,哪个混账这般多嘴。
小太子“上林苑啊。父皇,类似的招数只能用一次。”
“没有的事。”刘彻脱口道。
小太子抱着老父亲的手臂“你做白鹿皮币的时候孩儿可曾说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