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有大部头的神学书,是为什么
不管原因,玛丽已经看起弟弟送的书,不可避免地被这些书籍吸引。
读书过程中不免产生很多疑惑,却不习惯也有些畏惧找父亲解答。布兰度就不一样,会耐心地给她回信。
玛丽这两个月却没寄信。
当休谟病重的消息传回朗博恩,她猜测布兰度应该非常忙碌,不会在这种时候打扰对方。
今天终于把人等回来,一肚子的疑问就要找到出口。
忍不住看一眼座钟,还要再等一等,先让布兰度休整一番。等吃了晚餐,或许还要等全家闲谈结束。
耐心你要有更多的耐心
玛丽默念着不让自己急躁。
或许是等待布兰度每月回信养成了习惯,她不再似过去一般做事急于求成,耐心好了不少。
这一天,众人怀着不同想法共进晚餐。
布兰度第一次见到了家庭教师艾莎普洛默。
说实话,这位小姐相貌普通,但绝不会令人轻视或忽视。
艾莎在举手投足间展示出了什么叫做淑女标准。
更难得的是她不卑不亢,神色疏朗,眉宇平和。没有一丝成为家教的自卑,也没有故作清高的傲气。
她把家教当成一份自力更生的普通工作。在这个时代,却是难得的强大又阔达的心态。
布兰度瞥了一眼于连。此刻,他也神色自然地用餐。
敢用一颗子弹打赌,于连第一次做家教时不可能这样坦然自若。
吃饭,不仅仅是进食。
班纳特家向来没有食不言的规矩,适当交谈让餐桌氛围更融洽。只要不大声喧哗、喋喋不休就好。
按照常理,班纳特夫妇作为长辈应该先说点什么,不让气氛冷冰冰的。
班纳特太太一改往日絮叨。
今天,她忍住了。清楚记得休谟临死之际的嘱托,让她好好教育女儿,并且祝福她家庭和睦。
现在开口的话,就该说让莉迪亚与凯瑟琳不要一味贪玩,改一改对学习敷衍的态度。
这话说出来能让人高兴吗
班纳特太太不可避免地偏心,让小女儿在吃饭时放松一些吧。
在桌下踢了丈夫一下,示意他讲点什么。
压力给到了班纳特先生的这一边。
班纳特先生在家中习惯性安静,冷不丁被妻子踢了也是尴尬。
他把注意力从食物上移开,然后就发现凯瑟琳与莉迪亚正在大大咧咧地打量于连。
这是心堵的感觉
对这一幕,班纳特先生不是毫无准备。
早在斯卡伯勒镇就被布兰度提醒过。两位幼妹行事大胆,十二三岁的年纪很喜欢漂亮的人与物。于连的到来99会引起两人的过度关注,或许还有冒失的行为表现。
此时,作为一家之主该怎么办
班纳特先生不会迁怒旁人,相貌好不是家教的错误。
他被布兰度建议,作为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欣赏美丽事物没有错,凡事却不宜过界。
道理,他懂。
实际操作,很生疏。
班纳特先生还在想要怎么讲,莉迪亚就先开口了。
莉迪亚好奇地问“索雷尔先生,您为什么选择来英国是觉得这里比法国更好吗”
这个问题过于直白,结合英法多年争斗的时代背景,如果不是出自十二岁孩子之口,简直令人怀疑有故意刁难的成分。
于连早就感到了两个小女孩的灼灼目光。不是从进餐厅的这一刻,而是从今天下午下马车起,他就被高度关注了。
经过神学院的磨砺,他对人的善意与恶意愈发敏感。
这两位小姐把「喜欢看美男」这句话写在了脸上。
可能是年龄尚小,这种眼神尚未令人感到冒犯,也没让人觉得厌恶。
于连不能说没有一丝不适,但他无法抱怨。
布兰度提前在合约里说明,希望家教能引导妹妹行事有度。
这个“度”,以雇主的判断为准。写明这一条,可不就表示要教导的孩子性情有不妥之处,做老师的要有心理准备。
三百英镑,果然赚得不轻松。
有令人放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却也难免有颇具挑战性的工作难题。
于连温和回应莉迪亚,“趁着年轻,我出国看看。朗博恩是很美丽的地方。”
然而,法国是祖国,他一个字也不提,其实就是对波旁王朝的极度厌恶。
莉迪亚听不出于连的潜台词。“您觉得这里美丽,可以多呆几年,大家一定都会喜欢您的。”
“谢谢。”
于连微笑,但不认为会多呆几年。
在一年工作合约到期后,带上这笔高额年薪,他想去伦敦找一找出人头地的路。
如果有的选,希望以真才实干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不是靠娶贵族的女儿进入上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