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 章 指出明路(1 / 2)

萧君泽从来就没有打算直接动手杀李冲,这位三朝老臣在朝中树大根深,北朝所有的汉化改革,几乎都出自他一人之手,更是救过皇帝性命的,是一手教出皇帝的老师。

不过,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李冲的弱点,就在于他喜欢事事亲力亲为孝文帝也有这种习惯,长年累月处理文书,还要监管洛阳的明堂,圆丘、太庙的修筑,这两年来,因为迁都,做为左仆射的他事情更是多到爆,三更睡五更起的事情十分常见。

除了喜欢给家中亲族谋求官位,甚至于痴呆耳聋的亲戚也一样有官做之外,他几乎完全符合所有皇帝的心中贤相的标准。

所以,就算萧君泽用铠甲贿赂皇帝,元宏也舍不得说太重的话,只是随意批评了一下,让他到此为止。

不过,萧君泽底牌就在于,他是知道李冲结局的。

因为这位左仆射死的十分让人诧异,他居然是被气死的,而且死期也就在最近。

历史上,他因为由他举荐的李彪不听他意见,而十分生气,把批评李彪的官司打到孝文帝面前,孝文帝当时正在南征的路上,不想为这些小事费心,于是便各打五十大板,都批评了一下。

已经顺遂了快三十年的李冲没想到是这种结果,当场就气得神智不清,胡言乱语,十来天不到,就死了。

所以,皇帝这封自以为非常温和的书信,在李冲看来,就是“陛下为了一个卑微的小儿,视他多年教导、朝廷颜面、他的好意于不顾我对他这样好,他怎么能这样对我”的想法。

萧君泽其实早就看出来了,李冲在迁都洛阳后,已经飘了。

他觉得大势已成,北魏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胡人血脉的汉人王朝,他们可以如南朝那样,以门阀把持王朝政令,甚至达到“王与马共天下”的高度。

但元宏连这点小事也不站在他这边,于他来说,这何止是一种背叛,简直就是一种背叛。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

“左仆射这些日子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加之思虑过度,伤了心神,”御医徐伯成亲自前去为李丞相检查,回来后,向皇帝禀告,“他年纪不小,又受此神伤,身子怕是很难大好了。”

元宏顿时极度扼腕,大声哀叹,心痛自己失去如此肱骨。

“看吧,我说这事与我无关,”萧发君泽在一边凉凉道,“说一千道一万,是他自个身子骨不行了,便是没有我这引子,肯定还有其它事,会引他这病出来。”

元宏继续扼腕,他如今正深深沉浸在李冲与他这三十年来的种种回忆里,忍住抱住冯诞,哭得不能自己。

萧君泽翻了个白眼,冷漠地起身,离开皇宫。

正好遇到元勰过来,两人相互打了个招呼。

元勰说起河工已经准备好,他这次过来,是要和陛下商议,李冲出事后,留下的权位该由谁顶替。

汉臣之中,暂时还没有谁有李冲的威望,元勰说起这些事,

也面带忧虑。

萧君泽点头表示知道了,便告辞离开。

三月初,李冲在发病后,没能熬过多久,十来天后,便驾鹤西去,皇帝紧急调整了人事任命,朝廷为此动荡了好些时日。

虽然这次李冲的死,追根溯源能落到萧君泽这里,但除了李家,在朝廷里,无论是汉臣抑或胡人,都没有一个人因此敌视萧君泽的李冲离开了自己的位置,那他留下的权利空洞,不知能吃饱多少家族。

尤其是在孝文帝的操纵下,汉臣也分为寒门与高门,如李彪、宋弁这些大臣,都是从微末起势,与李冲不和很久了。

当然,这些事情都没影响到萧君泽。

三月时,那些北上的河工们,已经纷纷南下,在馆陶镇附近聚集,准备开展二期工程了。

不过,因为李冲的事,元勰被皇帝拉去,暂时顶替李冲。

而河之事,则被甩给了萧君泽。

元宏对此振振有词“君泽你让朕痛失了一位贤相,难道不应赔朕一个贤相么”

萧君泽一时被这个理由绕住了,不由惊道“陛下说这话,不怕李仆射从棺材里爬出来给你死谏么”

元宏一提起这事,神情便又哀伤无比“若他真能复生,朕自然再让他当左仆射。”

他本来计划过几个月,等六月农闲时南下,如今痛失左相,如果不及时补救,便要耽误他的大计了。

萧君泽无语,只能同意。

但是让他去坐班工作、去河滩上跑上跑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时候,他手下的学生们便派上了用场,当崔曜翻看着萧君泽递过来的文书时,手都是抖的。

“山长啊”崔曜忍不住反对道,“学生年仅十二,这样关系万人的粮草调度,实在是责任重大,不敢领受。”

“我不也就比你大那么几个月么。”萧君泽淡定道,“没什么不能领受的,有不处理不了的来问我,我再去找彦和便是,有我撑着,责任落不到你头上。”

河工一道,最重要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