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第 105 章 一年一度的“章家村捡……(2 / 3)

得很,看着又矮又瘦,不到155的身高,体重估计还不到90斤,章启慧都挑不动的两担甜竹笋,她一个人挑起来,走得飞快。

老夫妻俩不声不响地在山上干了十天,光是挖甜竹笋,已经从章启慧这里挣了一万多块钱。

挖完笋子,这帮人也没急着下山,九姑婆还想要一些高山野生绿茶。

这一次开出来的价格,比甜竹笋还高。

从山上摘下来的绿茶青叶,一斤就能卖30块钱。

九姑婆已经放出话来了,只要他们能摘到,有多少她要多少。

这下子,跑到岩寨这边来摘茶叶的村民更多了。

以前的岩寨多冷清啊,村里的狗多叫了两声,全村人都知道了。

这几天倒好,整个岩寨简直比过年还热闹。章家村上山挖笋、采茶叶的村民,借住在村民家里,他们也不白吃白住,每人每天给主人家三十块钱,包吃包住。

岩寨的老乡们本来不好意思拿这个钱的,还是章家兴劝他们,说明年还要来岩寨这边挖笋摘茶叶,包括以后村里种的高山蔬菜,要是他们人手不够,也要从村里请人,这次不要钱,那下次呢

难道回回都让他们白吃白喝吗

老乡们这才把钱收下了,然后就忙着杀鸡宰鸭,招待章家村这些上山干活的人。

村里一下子上来一百多号人,光是每天用的粮油肉蛋都不是个小数目,幸亏章启慧出钱,给村里装了一个上下山运东西的滑索,才能大批量的往山上运东西。

不过,章启慧帮岩寨村民组出了这笔安装滑索的钱,以后每年的维护费用,就不能再让她出了。

章家兴作为村长,给岩寨村民组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为了防止滥用滑索,损耗设备,以后村里约定好,用一次滑索,上下算一次,要给十块钱,村民组安排一个人专门收费,这笔钱,就作为滑索每年的维护费用,不够的话,缺少的部分,再由村里平时要用到这滑索的人家平摊。

第二,从村里划一块地租给章启慧,这笔租金就作为滑索每年的维修费,不够的话,再由各家分摊。

岩寨村民组这边商量了一下,最后绝大部分村民都选择了第二种方式。

反正村里那么多抛荒闲置的地皮,这玩意儿又不值钱,还不如租给章启慧,这样最起码,他们以后用这个滑索的时候,不用每次都给十块钱了。

在他们山里,十块钱可不是一笔小钱,买成散装盐,都够一户人家吃好几个月了。

此时的岩寨村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时贪便宜让出来的这块地皮,会给他们村,召来怎样一个财神爷。

严格说来,章启慧在岩寨拿到的这块地,等于是没有花钱。

本来这个方便运输物资的滑索,就算村里人一分钱不出,为了往山下运送物资,她也是要花钱安装的。

现在不过是把这个设备跟村里共享了一下,就白得了一大块宅基地,外加几亩地的菜园子,九姑婆还怪不好意思的。

听说岩寨这边的山民,每年家里最大的一笔收入来源,就是采山野菜和捡菌子这两项,九姑婆干脆大手一挥

以后村里人采回来的山野菜,还有野山菌,不用那么辛苦背到山下去卖了,直接卖给她

听说九姑婆这边的收购价,和山下一样,还不用自己走那么远的山路背下山去卖,村里人真是恨不得马上就到可以摘山野菜、捡菌子的季节

只可惜,山上海拔高、温度偏低,反倒是山下章家村附近的野山菌,今年出来的特别早。

第一个发现菌子出来的,是陈秀红这个勤快人。

家里这么多人每天要吃饭,她现在种了两块菜地,一块是原先章启慧租房子的那家,他们家都在外面工作,菜地本来也不用,与其放在那里长草,反倒希望有人能拿去种菜,这样地不会荒,以后他们回老家住,直接拿回来就能种菜了。

章启慧跟这家人打了个电话,就把这块菜地要过来给陈秀红了。

去年陈秀红就在这块地里捡到过不少鸡枞菌和草菇。这两种菌子,只要别把土挖掉,不要打剧毒农药,第二年还会继续长出来。

知道章启慧爱吃这些,这块地陈秀红一直小心翼翼伺候着。

果然,这才五月初,苞谷地里就有鸡枞冒出来了。

还有旁边的韭菜地,也长出了不少草菇。

刚长出来的草菇,圆嘟嘟、胖乎乎的,菌帽上带着一层灰色,有些长得快的,已经开伞了,下面还有好多刚长出来的小菌子。

陈秀红挖到了三个鸡枞,其中一个最胖的,都有她胳膊那么长了。

还有两捧草菇,加点肉片和青椒,正好够炒一盘菜的。

他们这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菌子季开始的时候,村里谁要是第一个捡到菌子,谁就是今年的幸运鹅,肯定能在菌子季捡到最多的菌子,赚最多的钱。

小时候,章启慧对这种迷信的说法,嗤之以鼻。

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