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七宝的生日后, 没多久孩子们就要准备上学了。
文琳虽然已经去上班了,但在她的培训下,苗苗现在能够读写一些简单的汉字了。这引发了她巨大的读书热情。那些以前看过的简单图册重新被拿出来, 苗苗对着图画和拼音, 再回忆以前听过的故事, 能磕磕巴巴地读出大部分段落。
这可把七宝羡慕坏了, 她于是也装模作样地拿一本图画书,指着上面的字读故事。她读得那么流畅、表情那么认真, 让奶奶和外婆都很惊喜,差点就以为她真的在读书。等佳慧从地里回来后,两个老人纷纷告诉她这件事,然而佳慧考察后, 才发现,七宝只是指着书上的字,完整背诵了另外一个故事。
“那也了不起”奶奶和外婆都笑眯眯地表扬,“我七宝记性真好, 讲过的故事都记得住, 跟姐姐一样了不起”
除了读写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画画的水平也提高了。在她们拥有一本简笔画图册后, 孩子们用上面的方法画出了她们观察到的很多花,花园里从夏到秋,盛开着绣球、月季、太阳花、牵牛花等等。每种花朵都成了她们描摹的对象。有一次,苗苗还捉住一只青色蚱蜢,让七宝捏着,让她照着画。那只倒霉催的蚱蜢鼓着它无神的大眼睛,徒劳地蹬着大长腿近二十分钟,直到苗苗画完了她的蚱蜢图, 才被释放。
除了画画,孩子们还很喜欢用捡来的树叶做各种贴画。每片树叶都有各自的色彩,从青翠到棕黄再到深红,色彩不同,形状不同,被孩子们拼成大公鸡的尾巴、村庄里的树木、湖泊里的小船等等,装点着一幅幅笔法稚拙而又充满童真的图画。
这些图画被装进相框,装点着家里的墙壁。去年墙上还有大片空白,到现在,每堵墙上都挂着大大小小的相框,里面是孩子们的画和各种照片,连厨房里也有,让整幢房子都有了一种纯朴可爱的童真气息。
八月末的田野,所有的植物都在耀眼的太阳下努力生长。春天栽下去的水稻早就连成了片,绿叶间门抽出了长长的谷穗,每一粒谷子的顶端都挂着白色小花,这便是传说中的稻花了。阳光下的绿色海洋无声地生长,每粒谷子都在默默灌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
邻居家旁边的那块地里,黄豆的叶片开始发黄,结出的荚果鼓鼓的,也都变得枯黄。在一个下午,佳慧把所有的黄豆蔓都砍了,然后在地里摊了张塑料布,把黄豆蔓放在上面,用连盖反复捶打,藤蔓上的豆荚在连盖的捶打下裂开,吐露出里面饱胀的豆粒。傍晚奶奶和外婆也来帮忙,老人们把豆蔓清理出来,用筛子筛去碎叶,剩下的就是一粒粒饱满的黄豆。
“这下可以每天都打豆浆喝了,”佳慧热得满脸通红,蹲在大半袋黄豆旁边,满满的成就感。
外婆把水递给她,说“赶明儿拿点到镇上换豆腐去。”
有了黄豆,就能去豆腐店以物易物。把地里收上来的部分黄豆寄存到豆腐店,店家按一定比例兑换成相应数量的豆制品,记在账上,每隔一段时间门买家可以直接去店里拿货,很多茏山人都乐意这么做。豆腐豆皮豆干豆筋,荤炒素炒都好吃,最重要的是都是自家地里出产的,不用另外花钱。
收完黄豆就要收玉米了。玉米杆也渐渐枯黄,杆子上挂着一个个同样鼓胀胀的玉米棒子。佳慧戴着草帽,穿着长袖衬衣,穿行在玉米田里,把硬梆梆的棒子逐个掰下来丢进篮子里,等篮子装满了,再提出来放到三轮车里,另换一个竹篮到地里去。
这些玉米被拖回家,奶奶和外婆坐在樟树的荫凉里,把黄白色的玉米皮剥开,系成长长一串,挂在厨房的廊沿下。老玉米放在阳光下暴晒几天,颗粒饱满的玉米便有了玉石的金黄色。拿到镇上脱了粒、磨了面,做玉米面疙瘩、包谷糁稀饭都很香。剩的边角料还可以拿回来喂鸡。
香菇厂里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流水线上输送着一袋袋封装好的香菇,工人们忙碌有序,有的封扎袋口,有的往来运送。另一边的熏蒸房,锅炉日夜都烧着,白汽布满了整个熏蒸房,连着着旁边房间门的温度都高了许多。
大家都在忙,九月一号送孩子上学的重任便落到了佳慧头上。早上她骑着新买的电动小摩托,七宝站前面,苗苗坐后面。摩托车无声地在路面行驶,清晨的凉风吹拂在人身上,比开车更舒服。到了镇上,她先带苗苗去小学报到,再送七宝去了幼儿园。
幼儿园门口、教室前,处处都有新一波的小豆丁在父母或爷奶怀里挣扎,涕泪横流地哭喊着“我要回家”。佳慧作为资深家长,完全没有了去年送孩子上学的忐忑,全程笑呵呵地四处观望看热闹。七宝则是下了车就熟门熟路地往园里走,碰到同学后,立刻跟妈妈说了再见,然后和同学手牵手进教室去了。把孩子送到后,佳慧将小被子递给张老师,两人站着聊了一会儿才走。走时她在教室窗口看了一眼,就见七宝、端端和刘子健这个铁三角正坐在一起聊天,不知说到什么,三个孩子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暑假里苗苗和熙熙就约好了,要一起到学校旁边一家舞蹈培训机构学跳中国舞,因此四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