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宅,谁知道人家压根就没有回老宅的打算反而是发达了在县城里面买了房子。
有些人也当着苏秦氏的面挖苦嘲讽起苏秦氏来,说苏秦氏只知道吹牛说大话。这些年给苏依依吹牛说苏依依什么都会干,说苏然的本事都是苏依依教的,实际上苏依依根本就不如苏然。
说苏然做韭菜馅饼的本事是苏依依教的,到头来苏依依还得问苏然要韭菜馅饼的方法。
再后来又说苏二河一家得求着回到老宅,结果苏二河一家直接搬到了县城里面。
以前的时候,因为培养出了一个秀才儿子,苏秦氏村民中说话还是有些分量的,但是这些天苏秦氏吹过的牛一一被打脸回来,人们便都开始看苏秦氏的笑话了。
大家都在嘲讽自己,苏秦氏的面子上挂不住,便道“老二一家搬到县城里面也是为了方便他的侄子们念书,他就是为了巴结侄子才把房子买在书院附近的,以后啊,我家文安文楼还有文升,都要到那个房子里住了。”
苏秦氏才不愿意在人前示弱,便拼命往自己的脸上贴金。
有人开口问苏秦氏“苏二河人家自己有儿子,人家干嘛要为了你儿子读书方便在县城里面买房子啊。”
还有人道“我看苏二河是为了他自己的儿子苏文重念书才在书院附近买的房子罢,不然他又不是傻,不为自己的儿子打算为大哥家的儿子打算。”
苏秦氏翻了一个白眼道“他倒是想为自己的儿子打算,苏文重哪有我那三个儿子有出息,苏二河他要是个聪明人,就知道该好好为三个侄子读书出力,以后侄子们出人头地了,他也能跟着沾上一些光。”
村民里面有人不信,有人则是半信半疑,毕竟苏文安书念的的确是好,苏二河想要以后沾这个侄子的光,也不是没有可能。
苏然一家搬到了书院旁边的屋子,苏然每日早中晚吃饭的时间出摊,在每顿饭中间的时间,苏然就收摊回家了。
苏二河给苏然做了一辆简单的小车,苏然自己就可以推着车带上炉子回家,倒是不像以前那样总是要守在摊位前。
卖馅饼的地方距离新房子实在是很近,苏然几乎是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卖馅饼。
这每日便省下了很多的力气。
就在苏二河一家的日子一日日的好了起来的时候,一天晚上,苏大河还有苏秦氏赶着驴车苏老太太苏老爷子和苏文升出现在了苏二河家的大门口。
驴车上还放着一些铺盖。
苏大河上前咣咣咣的敲门,苏二河一开门,苏大河便道苏老爷子和苏老太太想苏二河了,以后都想要和苏二河住,且苏老爷子离不开苏文安苏文楼苏文升还有苏依依,所以苏大河的四个子女也会一并住过来。
苏大河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对苏二河道“反正爹娘以后就跟着你了,你要是不同意,就把爹娘扫地出门好了,你也让你的新邻居们看看你是个什么东西。”
苏二河也不慌张,只道若是苏大河把父母丢给他,那他不仅要打官司要回本来该分给他的三成财产,还要打官司要回赡养父母应得的二成财产。
按照大周律法规定,赡养老人的子女是要多分的二成地的。
一般都是长子赡养,所以一般都是长子得这二成财产。
而若是长子不赡养,便是别的负责赡养的子女得二成地。
苏秦氏一听就骂起了苏二河“苏二河你这个人要不要脸,赡养爹娘天经地义,你怎么还有脸要地,还想一下子要过去五成房地,你怎么好意思张口。”
苏二河面不改色“这也不是我自己凭空要了五成,而是大周律法就是如此规定的,不信嫂子我这就递状子,到时候我们上公堂上听听县太爷说律法是不是这样规定的。”
苏秦氏和苏大河都不说话了。
今日来的时候两个人想的十分简单,就把苏老爷子和苏老太太和他们的铺盖往苏二河门口一丢,苏二河还能把老人扫地出门怎么的。
谁知道苏二河又拿家里的财产来说事,这要是真上了公堂,苏二河真分走五成的房地怎么办。
苏大河和苏秦氏在叫喊和发愣的空当,苏老爷子和苏老太太已经打量了一番苏二河的房子院子了。
苏二河的房子又大院子又宽敞,院子正中有棵树还放着两把躺椅,两把躺椅中间还有一个小桌,上放着茶水茶点。
这若是夏天,躺在在这树下的躺椅上喝茶,可是太舒服了。
还有苏二河的这几间房子,可比家里的宽敞很多,一看住着就舒服。
苏老爷子和苏老太太已经畅想起来住在这院子里的美好生活。
苏老爷子开了口“老大,你就把该你弟弟的份子分给你弟弟,以后我们就跟着你弟弟过了。”
苏大河和苏秦氏瞪大了眼睛,老头老太太要和苏二河过没有问题,老爷子怎么还说要把家里的财产分给苏二河呢。
这个时候苏然也来到了门口,刚才所有人说的话苏然在屋里都已经听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