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幽州、交州这些边地,都盛行大汉本位文化,是相当歧视异族人的。
江东这边歧视山越人,但也总想办法招徕山越下山定居,不然叛服不定,州郡地方也头疼。
可你招人下来就下来吧,给人家汉人身份不就行了?但偏不,还专门给人家一个称呼,叫归正人。
这个词可以说是相当轻蔑他们这些人了。
合着,山越人以前在山里就叫不义人了?
而梅乾就是这样的归正人,他们家族因为感于孙坚的豪杰气魄,也因为山内艰难,这才答应出山定居的。
本来梅氏宗主梅成给弟弟梅乾谋求了郡里一个雄职,就是专门掌审查的督邮一位。
这当然也算是梅氏放在孙家这边的人质了。
但最后那吴景直接回了句:
“此归正之人,如何能为我郡之大吏?”
然后就将梅乾放在了幕府做了个文书,还觉得是抬举了梅乾,让他好生在幕府文气所在熏陶熏陶。
当时孙坚已经回了江东,淮西一应事都归吴景决断。
而梅成没靠山,又觉得吴景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所以就将这个亏给忍了下来。
但梅成能忍,梅乾却将之视为奇耻大辱。
那个时候,他就将吴景这些人给恨上了。
他本来就是山里人,对于孙氏也没有多少认同感,现在又受辱于吴景,自然想要报复这些傲慢的孙家人。
但你说梅乾真的就只有这一个原因吗?
那肯定不是的,因为从功利角度上来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能从孙氏阵营跳入泰山军这一方。
梅乾在吴景的幕府中不是没收获的,至少通过往来的机要文书,他对天下局势是非常清楚的。
现在明眼人都知道泰山军一定能得天下的。
这在泰山军彻底击败雄踞中原的袁绍时,就已经没人怀疑了。
人的决断其实都来自于历史,历史上发生过什么类似的,人们就会倾向于现在也会有差不多的结果。
而历史是什么呢?
那就是小二百年前的光武皇帝在势力如泰山军一般的时候,人家都已经称帝了。而什么益州、陇西之地,都不过是癣疥小敌。
如中原核心区的百姓们,那时候都已经认为乱世结束了。
这就是历史。
所以此时在梅乾的认知中,此刻泰山军就是当年的光武皇帝,大局都已定了。
而能在这个最后关头,跳上泰山军,那无论是对于梅氏宗族还是他梅乾自己,那都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梅乾也明白,天下战事已到了尾声,像他这样降俘出身的,如果没有殊勋,其实也就是混个平淡。
但梅乾偏偏还就有这个立下殊勋的机会。
他很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降将在,徐晃独用,而是非用自己。
不就是因为他梅乾熟悉淮西的军情,了解寿春的虚实?
所以梅乾也将淮西之战当成自己捞取军功,仕途上升的最佳路径。
为此,在徐晃驻扎在八公山的当夜,梅乾就亲自写信给南面的梅成,说服他尽起宗族部曲,北上寿春,以为内应。
是的,里应外合,这就是梅乾给徐晃的建议,也是他们梅氏一族入泰山军的投名状。
而徐晃答应了。
但在梅成等人来之前,徐晃还是得靠自己。
正如王上总说的那句话:
“靠山靠海都不如靠自己。”
……
徐晃攻打寿春的第一步,不是什么冲车巢车一应俱上,而是开始老老实实的建浮桥。
可这不都过了淮水吗,怎么又要修浮桥呢?
其实这就要说到寿春具体的地理情况了。
寿春北面是八公山,但在这中间还有一条淮水的支流。
而在这宽阔的支流上,又有数座河中岛,上面都布置了数股淮南兵军砦,专门用来断绝泰山军架设浮桥。
既要架设浮桥,又要阻挡河中岛的敌军,这任务不是一般的艰难。
但这并不能难倒徐晃,因为他有任峻和他的架桥营。
此刻,就在大军一字排开时,任峻和他的架桥营并数千民夫就开始在支水北岸开始有条不紊的搭建浮桥了。
从汝南等地征集来的小舟,这会都被派上了用场,他们以木板相连,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段桥面。
然后城头上观望的吴景和孙权就这样看着对岸的浮桥一点点长出来,越来越靠近河心了。
此时,寿春城头上,氛围十分凝重。
这个时候,孙权还是忍不住了,率先对吴景说了一句:
“舅父,不如派人出城支援河心以阻敌军浮桥?”
但吴景随之苦笑道:
“二郎,咱们这哪里还有什么人能派出去?我就是派了,那些只要一出城一定一哄而散。”
孙权沉默,明白舅父说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