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光核心子弟死在泰山军手上的就三个。
你说这仇是不是比海还深?
当然,现在作为皖县桥氏的头面人物的是旁支的桥蕤,其人虽然出自旁支,但有雄力,正是乱世能护宗族的人选。
不过,真正能让桥蕤站稳位置的,还是因为他有两个有倾城之色的女儿,两人一个许给了孙坚的长子孙策,一个许给了隔壁的盟友周氏的俊彦人物周瑜。
可以说,桥蕤靠着两个女儿,既拉到了隔壁实力盟友,又站稳了孙家这新兴武家的大船上。
当然,庐江作为淮西大郡,其真正的势力可不只是皖县和舒县这两家,他们真正的实力派还是那桐柏山中的山寮、群盗和山越们。
这些出精兵的群体一直是孙坚所觊觎的,此前就因为一直苦无关系,没什么门路拉这些桐柏山里的实力派下山。
毕竟你孙坚就是再有名气,那也是在江东有点声望,和我大山里的群雄何干。
但在桥氏和周氏加入到孙坚后,这情况就大为改观了。
众所周知,在山里群居虽然可以免于汉人的剥削,但你要说自给自足去过逍遥日子,那是不现实的。
因为单单是盐这一样,就逼得桐柏山里的各方不得不和山外取得联系。
通常情况下,这些人总是会去劫掠附近的商队,来看看能不能获得盐。但这种太靠运气了,有时候很长时间都不能劫到一支盐队。
但人却是要天天吃盐的,三天不吃,人就虚了。
所以要想获得稳定的盐路,这些桐柏山群雄们还是得和山外的汉人豪族们进行交易。
而交易吗,自然是有买有卖,山里买的是什么?主要还是食盐和布匹、其他如粮食和铁器,山里都能自给自足。
那山里卖什么呢?山货?这些东西外面人当然也要,但却不是必要的,他们真正能卖的还是自己这条命,和山内冲突时俘虏的人口。
这些东西才是外面豪族们真正需要的。
而作为桐柏山南面最大的两个公族,你说桥、周两家有没有卖主在山里吧。
孙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在会稽的时候,那边的豪族们就是这么玩的,没道理到了庐江就不管用了。
所以,孙坚才让江东名士顾雍代自己的儿子孙策求娶了桥蕤的女儿,既拉拢庐江的公族势力,也能通过桥氏的关系汲取桐柏山内的人口资源。
而果然,孙策在成了桥氏的女儿后,很快就从山中募集到了千余精兵,因能上天入地,如履平地,孙策将此作为亲军,号为“天策”,意为天佑他孙策。
九江如是、庐江如是、丹阳亦如是。
丹阳为吴郡上游,是天下精兵之所,所以郡内豪强有力不知凡几。
本来丹阳豪杰都是北上徐州投靠陶谦的,因为陶谦就是丹阳人,又爱用自己的乡党,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徐州上层遍布丹阳人。
但后面陶谦暴死,上台的是徐州本地人陈登,所以也就没了丹阳人的位置了。这些人如曹豹、许耽、笮融、吕由、章诳等丹阳军将只能回到家乡。
丹阳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势险阻,与九江、吴郡、会稽、豫章四郡邻接,是整个扬州的核心枢纽。
这些从徐州返回的军将一回到家乡,自是威服自视,很是不把东面的孙坚放在眼里。
而这孙坚能忍?此后率精兵数次伐丹阳,先后击破郡内不服,先后斩曹豹、章诳二将,迫余将,此后丹杨三县皆降,孙坚也从中料得精兵八千。
最后,孙坚表了自己的外甥徐琨为丹阳太守,领一郡十六县。
但可惜,因为郡内的复杂情况,真正为徐琨所领的只是长江南岸,芜湖以北的数县,更深入到黄山内陆的,则依旧是地方豪帅所领。
如果说九江、庐江、丹阳情况已经很复杂了,但和豫章与会稽一比,都还算不得什么。
因为包括吴郡在内的这四郡,受汉人的开发也算久了,已经有了不少县邑。
但豫章和会稽这两个地方则不然,他们压根就没有多少地方成立郡县的。
就从地盘上来看,这两郡的体量是扬州最大的,但他们的在册人口呢?却是一片空白。
豫章这个地方围绕着鄱阳湖周边有几个邑,而越往南就越是不见邑市,全是蛮越之属。
会稽那边的情况也是那样,少数几个县邑都是在杭州湾边上的,越是南面,几乎就不见文明了。
如此就是整个扬州的情况,如此也就明白为何孙坚一定要打出江东的原因了吧。
此时在寿春的吴景就是支持孙坚打出去的一派,而且他的雄心更大,要问鼎中原,与泰山军逐鹿。
倒不是吴景狂妄,而是他很明白现在就是他的机会。
此时,那张王已经带着主力倾巢而出,就驻扎在鸿沟边上的开封,意思很明显就是奔着徐州去的。
而这个时候,中原空虚,他吴景正可以带兵沿着淮水,进入中原,搜刮人口、物资充实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