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1189年,不知道是不是跟赵构一,赵昚这个一开始充满热血要北伐的皇帝、终于当够了皇帝,他禅位了。赵惇继位,重新启用了辛弃疾,1192年,五十多岁的辛弃疾见皇帝,虽他知道现在局势已经完全不如当年了,但还是发自肺腑、言辞恳切地书提醒了皇帝,要居安思危,任贤使,更要重视起来车马武器等军备,还要重视襄阳荆州等地不管怎,他还是希望,朝廷够重视起这些事情来的。”
“但赵惇并没有。”
“后来,辛弃疾又被调职,调去了海盗盛行的福建。但这一次,他还没来得及建起够保全当地的军队,就被光速免职了。是啊,他又被罢官了。辛弃疾只回去,继续地。”
“等到辛弃疾六十四岁时,才再度被复用。六十四岁啊,对于我现代人来说,不算什,但在华夏的历史中,这已经是一个高龄的年纪了。被宋朝廷蹉跎了差不多一的辛弃疾,早就已经垂垂老矣、两鬓苍苍了。但他还是去了。”
李晓诗声音里没有哀伤,却都是藏不住的遗憾,“这时候的皇帝早就不是赵惇了,已经成为了赵扩,宰相是韩侂胄。他用北伐建立功名,所以就启用了不少主战派的人,辛弃疾自在其中。可辛弃疾并不喜欢这位宰相,因为他看得出,这人不是真心北伐的,但赵扩不信他,于是辛弃疾毅决坚持了自己,所以,这次北伐的事务,都把他排除在了外边辛弃疾登北固楼,抒出胸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4,还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饭否5”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不仅仅是在问别人,是在问自己谁还会问呢
“辛弃疾借古喻今,用诗词中的多典故来警醒朝廷,警醒众人,但,他等到的,只是一纸罢官文书,他又一次被罢免了。”
“公元1206年,宋朝对金发起战争,后,像豆腐一,一触即溃,大败而归。到这个时候,宋朝终于又起了他,让他来拯救危难,这一回赵扩是真的有诚意的,四十多年了,南宋终于肯让辛弃疾在军事这块舞台发挥自己的才干了,但一切都晚了辛弃疾年迈的身体和被伤透了的心都无支撑他再接下这份诏书,于是,他拒绝了。”
“辛弃疾重病缠身,最终在杀贼的喊声中,与世长辞,葬在了青山绿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境界差不多就是这,四十多年,濒临亡的时候,如果辛弃疾够重读曾经写下的诗句,又是否会有不一的体悟
曾经那个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那个流连辗转各地、带来无数安居的清官员,那个以笔化刀,将杀伐的锐意尽数写在纸成为千古词龙的大词人最终只缠绵病榻无力应诏。
而在被朝廷辜负了这多年、当做棋子一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了这多年、无数排挤挤兑委屈加身了这多年后,终于学会了拒绝。
即便这拒绝离不开身体原因,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谁又说这不是一仅一次的自由呢
他见青山多妩媚,而最终,青山用怀抱接纳了他,长眠长伴,再不离弃,必青山看他,是一的潇洒多姿吧
而这个结局,不止让观众对此感到困惑,感到难过,就连辛弃疾本人,有些迷茫地眯了眯眼。
他在茫茫山水枯坐了近二十年,换来的,竟就是这的结尾吗
但困惑没有持续太久,辛弃疾稍稍顿了顿,又起了李晓诗最后的那句,赵扩有诚意,南宋终于肯把军事的舞台让给他了蓦地,辛弃疾畅快地笑了起来。
四十余载,南下四十余载。
即便被一次又一次的辜负,但最终,朝廷还是接纳了他、愿意圆他一个金戈铁马的梦了,不是吗
他这一的辗转苦痛,一的愁绪哀肠,一的豪气放犷,总算没有全都白费。
在这个时候就听到这些,于他而
言,已经足矣。
足矣
讲完了辛弃疾真实的经历,李晓诗又同步打开了太平公主的直播回放,她解说道“在太平公主的这次副本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一命运的辛幼安,一个走向完全不同的宋。之后我会把回放全都传的”
当不一了,太平公主于盛唐,长于盛唐,包容万象的大唐,包容且自信的大唐,万国来朝的大唐在她的观念中,绝对不会有什归正人的念。
什归正人,她不怕;什朝中压力,别说政治手段她玩得溜了,就算这些人没被她整治,她不怕,对于她来说,有什是比女子涉政要临的压力更大的吗当没有。
既看到了辛幼安的才干,她就敢大胆地去用。
赵昚做得到、给得出的欣赏,她都给得出,赵昚做不到、不敢给的信任和重用,她给得出。
一个完全不同走向的宋,一个完全不同道路的辛幼安。
究竟是什子,让五千年来的观众自己去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