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着攻辽时机到来的那一天。”
“终,在辽景宗驾崩后,辽国接任的皇帝是尚未成人、年仅十一的小皇帝、上边有一个太后。当时宋辽边境各种传言,都说辽国皇帝和太后孤儿寡母,辽国内乱、军事空虚等。是,趁此时机,宋太宗决定发兵北上攻辽。”
老皇帝驾崩,皇帝年幼、年轻的太后监政,这是多么眼熟的一个情况啊,听起来这也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这位带着幼主的太后,被称为萧太后,大名萧绰。这位萧太后在辽景帝活着的时候就名正言顺地参与了政事,而且有辽景宗的首肯,她更是能够直接称朕,足对她的重视。而在华夏的历史上,萧太后执政长达二十七年,是位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改革家,也正是在她执政的期间,辽国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西汉初期。
吕雉精神一振。
后世除了有位千古唯一的女皇帝、竟也还有这样有才能的摄政太后出现
主幼母寡,边防未靖,这和她现在何其相似
但又不相似、毕竟刘盈年纪不小了,而汉人和契丹人,对女性的法天生就不同吧。
她甚至都不用、也不用听,就知汉人政权的文人是怎么评价这位萧太后的。
无非又是“牝鸡司晨”罢了。
只是不知,那位萧太后又是否能到天幕若是给华夏正统,那们应该是不到的吧
李晓诗也不知能不能到,反正直播总还是做下去的,她继续“当时萧太后一边稳固辽国内的政权、防止其的王爷亲王威胁到己母子的位置,一边整顿辽国内、将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融洽,对边境处的宋朝百姓官员牛羊等也都做友好对待、有走失和俘虏一并都会友好送还而且其实辽国上下也都做好了宋朝会打过来的准备。”
既然做好了准备,有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副虚弱的表象、和十分不利的传言
就算经知了结果,赵匡胤听还是觉得心中难平。
这很能是对方的计谋吧无论是“寡母幼子”还是辽国虚弱。
但赵光义弟,好吧,对一个急建功求胜不求稳的人来说,这种时机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是宋太宗终拉开了第二次大规模北伐的序幕,集结了本朝几乎全的精锐禁军,20万兵士参与北伐,北宋有名的将领们全参与此次征伐,兵分三路进攻辽国,又征调了七十个州府的粮草,势必夺回燕云十六州。这次北伐被历史上称为雍熙北伐。”
李晓诗摸着本子上记录的关键词,“在大军出发前,宋太宗照例强调了让大家一定按照给出的阵图、听指挥来操作。”
刘彻朕都不想说什么了。
听麻了。
狗屁打仗不通就放将领们己去打好么
皇帝的任务是什么,是坐镇中央,将士们没钱了就给们赚钱,没人了就给们招人,打完回来了给们封赏、犒赏三军。
世间万事最忌讳的都是外行插手、何况是打仗这种一个命令错误毁掉的能就是无数性命损耗无数国力的大事。
瞎指挥什么啊。
唐朝藩镇坐大起内乱最主的难不是唐朝的国土经够大了而李隆基又没有调和好这些节度使的权利才导致的么
但你们宋朝这个时候,天下都没一统呢,赵匡胤那时候位置还不稳就不说了,都到你赵光义这里了,皇位都传了代了,怎么也该稳了啊。而且外边还有那么多共同的敌人呢,将士们能还想着反叛不成
更说权利都给你们分成这样了,没有主的钱财权、也没有固定的兵卒,那就等基本没有了反叛的能,你就撒开了手让们去打又能怎么样
难怕万一真给你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不成
还是只想满足指挥瘾啊
赵匡胤却连吐槽的心情都没有,攥着杯子的手指逐渐捏紧,心里似乎绷着一根线,经紧到了极致。
这么多兵。
那大宋内又能剩下多
这
李晓诗的声音打断了的思绪。
“起初,宋军一路胜利,连下五州,辽方事态危急,萧太后当机立断,带着年幼的皇帝亲临前线御驾亲征。而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一针血地指出了宋军的破绽、那就是粮草。”
赵匡胤心中一个咯噔。
果然。
宋朝内能有多精英,能不知么就算那是死后多年的事,宋开国之始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兵士多也不会多出到超出想象的地步去赵光义把几乎全精英都派去了前线,那后方运送辎重粮草的谁来保护万一被袭击呢那前线的兵等不到吃的,又会怎么样
兵分三路、精锐进出不该这样的,不该这样的。
“辽人偷袭运送粮草的队伍,一把火把十万人的口粮烧了个干净,东路军等不到粮草,主帅曹彬只能无奈撤退,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