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第 33 章 芳龄继(1 / 3)

人们都说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风尚转变最大的一次, 其实这话也没错。

立国之初, 太\祖朱元璋为了驯化百姓做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比如只能穿黑色褙子,商人出门不能着丝绸锦缎料子的华丽服装,甚至连袖子的长短都有要求。

然而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 只不过一百来年, 他这些规矩就荡然无存。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条便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家消费方式的更新。

拿冼如星来这儿发掘的第一桶金白糖来举例, 倘若穿越到唐宋,她恐怕没这么容易做成这单生意。主要当时南方尚未开发完全, 甘蔗这种经济作物种植的少一些,消费人口也没有如此大规模。

伴随着时局相对平稳, 人口逐渐增多, 人们发现经商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 一时间经商成了许多百姓牟利的主要手段, 大量新富裕阶层的崛起,新富人们手握重金, 又没有社会地位,于是只能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

说到消费,女性又是主力军。所以现在大明世面上,各式金银珠宝款式层出不穷, 像高光、美甲、高跟鞋这些东西, 此时女子也一样在用, 而这其中, 明朝女人最离不开的一样便是熏香了。

相较于唐宋唯有文人士大夫才有资格玩香,明代熏香已经走入市井。醒世恒言中就写过卖油郎秦重去王九妈家之前“买几根安息香,把衣服熏了又熏”, 由此可以看出,就连寻常百姓咬一咬牙也能负担得起。

如此广大的市场,冼如星要是不掺和一脚简直枉为穿越者。

事实上,香水的制作过程并不算复杂,将各种有香味的花瓣放到高度白酒中混合煮沸一小时便可以得到简易香水了。像得到更复杂的精油还要依赖蒸馏提取器来进一步分离,好在这些设备对于冼如星来说都不算难得到,很快便生产了一大批。

之前她就曾经给张太后试用过研发的香水,张太后表示很喜欢,后面更是又要了两瓶赏人,所以如今香水在京城贵妇圈算是隐隐有了些名气。所以在新店开业之时,不少达官贵人的家眷都上门捧场。

明朝虽然男女大防严苛,但女子也不是真的完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先不说老百姓,就算官宦家庭,女人戴了面衣或身穿男装还是可以在大街上行走的,当然了,要有家里人跟着。

虽然对于冼如星,朝野中要点脸面的都不好直接接触,可女眷们互相往来倒是乐于见得。

新店起名“芳龄继”,化自伟大的古典名著红楼梦。里面不光卖香水,还有配套研发的精油与香皂。负责接待的是当日从豹房带出来的女子,她们其中一小半回家后与父母团聚,剩下的大多留在冼如星给的住处,接受培训后便迫不及待地出来工作。

在这儿不光包吃包住,工钱也高,每月还有奖金提成,虽然她们大部分一辈子都窝在后院,但也知道如此体面的活计并不好找,于是纷纷打起精神。

于是来消费的女眷都发现这里虽然和其他店一样都是卖香的地方,但服务态度大不相同。店内的女伙计长得顺眼不说,又不会过于热情引起不适,说话轻轻柔柔,对商品的讲解也十分耐心认真,经常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就买了一大堆。

几个穿着男装的少女挑选了两瓶精油,顺手捎带了几块香皂,结账的时候有些咋舌“怎么这么多钱这精油不是标着价码呢”

“是的,这位小姐,余下的主要是香皂价钱,这是您的账单,请过目。”女掌柜面带微笑,恭敬地将一张盖了特殊印章的纸递了过去,假如出现任何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凭借此物来店里询问。积攒够一定数额,逢年过节还有打折优惠。

虽然只不过是以小小的举措,但消费者看了都觉得很新奇,同时又觉得难得在外面卖东西如此放心,原本有些只是听家里话来此结交冼如星的女子时间久了当真仔细研究起商品来。

“香皂竟然这么贵”少女们有些错愕。

是的,在明代就有香皂,不过与现代社会的不同,明代的“香皂”主要是将无患子或肥皂荚捣烂,加入白面和各种香料团成丸子,外形有点类似红烧狮子头,价格依原料而定,不过基本都要殷实家庭才用得起,像穷苦些的百姓一般清洁自己都用米汤面汤或天然皂角。

而店里的香皂确是纯工业产品。将油脂过滤后加入草木灰浸泡液和高度白酒,充分搅拌后取出沉淀物,过程中还要加入烧碱,否则难以定型。而在没有成熟制碱工艺的情况下,想得到烧碱只能用石灰水和食碱,为此冼如星甚至特意在开封府附近开了块碱矿。

无论是油脂白酒还是碱,在当今价格都不便宜,所以香皂自然也奇货可居。

冼如星并不担心没人买,在去污能力以及方便程度上,工业香皂对传统手工艺肥皂团都是降维打击的,更别提她还特意找唐伯虎设计了颜色外观,成品哪怕是放到现代都非常能打。

果然,两名少女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咬牙付钱了。

“芳龄继”面向的主要是高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