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服不服的不重要,只能说是短期没有战争,王言不动手打他。毕竟一下子吞了辽东,多少的有点吃撑着了,一时半会儿的没功夫搭理皇太极那个老王八,让他有个喘息之机而已。不断的北扩,拓展地盘是王言必须要做的。
大量的人口资源,广袤的土地面积,超时代的工业技术,是立于不败之地并大跨步快速发展崛起的三个要素。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王言初步理顺了辽东的情况,不说完全掌控那些新思各异的将领,但说话指定是好使。同时又来了一次整体的大练兵,裁汰老弱,弄下去不少人之后,只留下了不到四万的预备役,作为军户行屯田事。算上他本来的战兵、预备役军户,也只有不到七万人而已。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随着人数增多而递进增长的关系,想要让手下七万人全部达到那两万战兵的程度是基本不可能的。毕竟就是在他两万战兵之中,前五千都能轻松打崩后一万五。后来的那四万人更拉跨,连他手下最垃圾的军户都干不过。
关键也是他手中的资源不足以供应七万战兵消耗,按照他的标准,七万战兵的消耗足够他养活现在这领地中其他的二十多万人了。
经过这几个月的时间,又有不少的军户升级成功,达到了战兵的水平。不过为了维护地盘秩序,王言抽调了少部分战功卓著的老兵,以及部分中档老兵,共计三千人担任警察以维稳。
这帮人身着王言特意让人打制的乌黑色轻甲,背着连发弩箭,以及箭矢弹药,腰间一条武装带,左跨辽东军中王言后改的制式雁翎刀,右侧是一只半米长的制式燧发火枪。
平日里出去巡个逻,处理个纠纷啥的,威风的紧。也算是王言对这些老兵的奖赏吧,以后基本上没机会上战场了。
也是这样,他现在手中的
战兵实际数量仍然是维持在两万左右,没什么大变化。
至于他裁撤士兵,导致的一些军官,大头兵的反扑,也就那么回事儿吧。之所以说现在他说话好使,就是那些倒霉蛋衬托的。
人口的话,因为之前和孙承宗聊明白了,加上今年陕西大旱,流民遍地,所以又弄来了六万人左右。加上之前王之臣又送过来的四万多,一下子就是十万多人出关进了辽东。手下人划了划了有好四十万了。再多他就不行了,实在养不起。
尽管他生意做的不错,这么长时间过来,开发出来那么多的产品,虽然利润都很可观。但他的产量就那么大,大明及其周边的市场也就那么大,是有头的。而他每天的花销,那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现在整个辽东就是一个大工地,无数的大项目正在建设。
一条山海关宁远锦州,直到广宁卫的八辆马车并行,按现代来讲就是双向八车道的一条水泥硬路主干道正在修建。除散落的村落外,其他小城、小镇等人口聚居的地方,也同步的正在修路。村村通他实在是干不了,只能可紧要的来,那些等以后慢慢来就好。
而新加入的十万人的住所,也是头等大事,毕竟这是在冻死人的辽东,没有个地方可不行。因为之前还有许多空的村子,直接修缮一下安置,解决了不少人的问题。其他的那些人就是在山海关到广宁卫,还有盘山之间选址,建新村。
得益于水泥,以及之前建的砖窑,大大的加快了建设进度。后兴建的村子,一水儿的全是砖瓦房,玻璃窗。不患寡,患不均,这玩意儿没有办法。
王言是辽东土皇帝,真要说起来,这些人都是他的私人财产。所以房子什么的,可全是王言免费的。看的那些住在原本用土和大石头盖房子的人一阵眼热,大家都是难民,
凭什么就比他们住的好正经的鼓噪了一阵子。不过这种声音,在上百人被贬为苦役之后就消失了。
此外,还有开垦出来的大片土地。今年开春种了一茬的地,收获也还可以。但相比起整个辽东四十万人口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绝大部分的粮食都要花钱,靠大明的商人往过运。而今年大明内部饥荒,这帮人发财发的挺好,也不怎么乐意搭理王言。还是花高价,这才有人愿意往过运。
蒙古那边的牛羊什么的,也是成群成群往过赶。一年时间过去,王言的好信用,好口碑,好价格,已经传到了草原深处。所以有很多人过来卖牛羊、皮毛等等等等的东西,还有相邻的部落,不时的到广宁卫的集市买东西。
加上这些牛羊,以及王言收来的周边的猪肉,在算上进购的粮食,顶过今年冬天是没问题的。而且由于后来的人没赶上春耕,除了以上的那些项目外,又开垦了大片大片的土地。加上王言弄出来的水利设施,明年不说丰收,平年是没问题的。
而他之前差人寻找的地瓜、土豆、苞米,以及南方的水稻啥的也弄过来了,今年育种,明年就能小部分推广,后年就能大面积种植。
再一个就是王言心心念念的造船事宜,经过这么长时间,连绑架带送钱弄来的造船大匠合力弄出了一款能近海航行的海船,现在锦州海边的码头上停了三艘,是王言一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