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社会公共事务,不能享有作为近代“民主”标志的社会权力“投票权”。
面对男权高呼“民主”,却选择性忽视跟他人口比相差不远的妇女权益时,妇女们在19世纪前后正式发出了“不满”的怒号,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开始萌芽。但这也通过一百年的斗争才最终让女人得到了投票权!
更炸裂的是,在最初的美国宪法中,全部是美国政治架构的内容,没有关于男女平权的规定。宪法修正案中也没有体现男女平权。
修正案,就如同一个个补丁,将原本只是一个大框架的“宪法”不停进行完善。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网上再没有“美国宪法几百年不修改”的观点了,因为中国网友越来越不好骗了。迄今为止,已通过了27条宪法修正案。从1791年1791年批准生效的“权利法案”到1992年批准生效的“禁止随意改动议员薪酬”规定,涵盖了公民权利、携带武器、陪审团权利等方方面面。要重点指出的是:1870年通过的第15条修正案规定公民“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性别。言下之意,公民依旧可以受到因性别原因造成的选举权限制。所以在半个世纪之后,1920年才通过第19条修正案,内容是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但是这仅仅是选举权,女性其他权利在27条修正案中均未被提及。
男女平权修正案,曾有过,未通过。
男女平等权利修正案在1975年曾被提出并获得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但因在规定时间内未获得四分之三以上州通过成为废案。美国宪法历史上通过了27个修正案,7个修正案没有被通过,不通过的概率可比通过小多了。男女平权,真的就这么难吗?
女性在很多方面其实都受到隐形的限制和歧视。
以前艾瑞斯也一直想的是,先玩几年,然后找个老实人嫁了!
直到她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她开始接触更多的信息,知道女人其实不必为了那些东西而活,她们也可以为自己而活!
女人拥有自己的事业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独立,更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认可。首先,拥有自己的事业可以带来经济独立和安全感。经济独立让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更有底气和自信,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依赖他人。这种独立不仅能让女性在感情上更加从容,也能避免成为“感情的奴隶”,从而保持心态平和。其次,事业对女性的社会认可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事业不仅是个人社会身份的体现,还能带来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通过事业,女性可以结交更多高质量的朋友,拓宽社交圈子,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和影响力。此外,事业能让女性保持新鲜感和活力。拥有一份事业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有新的挑战和机会出现,从而保持生活的活力和新鲜感。这种不断进步的状态也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女性的魅力和活力。最后,事业对女性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生活也有积极影响。经济独立让女性在感情上更加自主,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感到压力,从而在感情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爱上了记者这份职业!
以前,她其实也没觉得记者有什么了不起的!当下,信息无“触”不在,公屏内外、大号小号、社交平台,既是获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碰撞思想的意见场。有人因此说,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是记者”。
至少她最开始在网上做闪电侠报道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记者……不是是人就能做?有什么了不起的?
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传播生态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能爆料、人人都能诉说、人人都能评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会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网络,根据自己的选择偏好进行信息筛选,不仅使信息传播过程更加自由和灵活,更赋予了每个人制造信息、发布信息、选择信息、过滤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可能。这也使得传受双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似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记者”,从严格意义来说应是“人人都是记录者”,因为记录者并不等于记者。那么记者,到底是什么?
真相的追寻者。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寻求真相是记者的天职。在流量至上逻辑大行其道的当下,追问真相的新闻人显得弥足珍贵。在人们眼中,记者整日奔波、笔耕不辍、披星戴月、全年无休。在全媒体时代,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更是记者的常态。他们以专业的素养和强烈的使命感,深入事件核心,不畏艰难险阻,刨根问底,只为抵达真相,给公众呈现最真实的面貌。
正义的发声者。
在调查报道的路上,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们铁肩道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弱者发声,为正义呐喊,让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得以传播,让事实和真相彰显力量。
故事的讲述者。
“最美的风景就在采访的路上,最好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