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打破虚空,见神不坏!(1 / 3)

李道清迟疑的看了一眼周炳林,没想到周炳林如此果决,不由回头看了一眼师父玄元道人,眼睛眨了一下,询问师父的意见。

“周师叔,这药方实在是太贵重了,我不能就这么手下”

玄元道人有心成全周炳林的心思,一把抓住了李道清的手,将药方收了起来,一脸的认真,好像是对周炳林做出承诺,又好像是在教导弟子。

“既然是你周师叔的心意,你就收下吧”

“你周师叔手中可还有不少好东西呢,你可不要客气,给你,你就收下,日后记得你周师叔的好,给他养老送终就可以了”

这话一出,周炳林眼中带着激动和感激,有些紧张的看向了李道清,等待着李道清的回答。周炳林明白玄元道人的意思,这是同意他将孙氏太极的功夫传给李道清,算是有实无名的师徒,日后为他撑门面,养老送终。

李道清看着两位老人都盯着自己,心中稍稍沉吟,躬身九十度,对着周炳林行了一个大礼,十分恭敬的说道。

“弟子多谢周师厚爱,日后定为周师养老送终”

李道清改口了,不再称呼周炳林为师叔,对方愿意将孙氏太极的传承交给他,称呼一声周师也是应当的。

周炳林气血上涌,黑红的脸庞化为了血红,身体微微颤抖,一把扶起了李道清,他此时十分激动惊喜,有些拿捏不住气血了,这在一位化劲圆满的拳术宗师身上可不常见,足见他对此事有多重视,有多高兴。

周炳林激动难耐,伸手拍了拍李道清的肩膀,十分坚定的说道。

“你放心,老头子手里的这点功夫都会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你绝不藏私”

这话说的极为真诚,一般而言,就是师徒之间,师父也会留一手,不到最后时候,绝不传授,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说说而已的。

但是,周炳林却没有这种想法,李道清已经是罡劲大宗师了,是周炳林上赶着将传承交给李道清的,所以怎么可能藏私呢,这不是破坏了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吗。

真是同人不同命,崔百泉为了得到周炳林的传承指点,可谓是耗尽了心机,不仅供养了周炳林多年,更是恭敬有加,但是周炳林就是不传授他炼髓秘法,也不愿传授他孙氏太极真功夫,只是指点了他几次。

而李道清和周炳林只是初见,连门都还没进去,就将孙氏太极的传承交给了李道清,真不知道,崔百泉如果知道了这个消息,心里该有多难过,怕是要将眼睛哭瞎了。

三人在门外寒暄了几句,这才一同进了道观,吃完午饭之后,周炳林就迫不及待的要将孙氏太极的真传交给李道清。

孙氏太极拳由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创造的,是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生于一八六零年。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后因照顾病中的武禹襄传人郝为真,而蒙其传授太极拳学。孙禄堂将三者合而为一,自成一家,人称孙氏太极拳。因内含八卦掌千变万化的特色,故又称八卦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行拳盘架要守规矩。

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之要。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更能让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最后一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的要点。习练孙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习练孙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孙氏太极拳意在彼先,不拘泥于成法,总以随机应变,感而遂通为至妙,是一门极为高妙的拳法,不弱于金蟾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