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中生性多疑、狠毒残忍、老谋深算、把持朝纲的曹丞相。
时间门把一个人涂改得面目全非,他唯一能握住的唯有权利。”
老年的曹操点评道“天幕倒是给我面子,说得好听了些。”
“长期以来,令君都对曹操抱有着莫大的期待,期待他们一起平定天下,匡扶大汉。
这是荀彧的理想,也是曹操曾经的理想。
但时间门能改变一切,也能让曾经亲密无间门的一对君臣变得疏离客套,再无话可说。
当曹操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了。
曹操已然可以把轻而易举的把已经成为一个空架子的大汉灭了,这是荀彧不能接受的。
可这时候他已经无可奈何,这时候他还能怎么办
他是能另选贤能吗可谁是贤能谁又能始终不变他也曾以为曹操是爱国爱民的乱世英雄,曹操曾经当然也是,可他也确实变了。
更何况,他也已经老了,行将知天命,鬓间门华发生。
他没有第二个二十年来重新辅佐一个新主了。
何况他还和曹操十几年的君臣情深,如何能背弃
自始至终,曹操都没有对不起他,相反,他一直对他信任有加,这样的信任与情谊,又如何能割舍
他的前半生学的是效忠天子,可他的后半生却是和曹操一起南征北战,平定天下。
人是没办法把自己的人生割裂成两个部分,互不干涉的,
所以现实的情感与内心的道义产生了冲突了,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他本以为他不用面临这样的选择,因为他和他的主公是一样的,结果临到头才发现,早在行路过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不一样了。
他站在路中央,往左需要舍弃前半生的他,往右会埋葬后半生的他,他该往左还是往右
他不想做出这个选择。
于是他死了。
历史对他的死常有疑问,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呢
我们终究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
曹操呼吸一窒。
没有人能想象风华绝代的荀令君会自杀。
该有多痛苦多挣扎才能让他选择放弃此刻的曹魏无疑的寂静的。
在曹魏阵营里,荀彧一直备受尊敬,地位特殊,是实打实的二号人物,若非他,曹操未必能顺利平定北方。
他在曹魏阵营里的影响力太大了,正因为如此,所以荀彧才越难以做出选择。
他想要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是世间门安得两全法
郭嘉突然也觉得头疼,有点能体会主公头疼的时的感受了。
这也太难了吧。
年轻的曹操突然就恼怒了,恨恨的骂未来的自己,他那么大一个文若,居然被他逼到那样绝望的地步。
可恶
“荀彧一直都知道,他的存在已经严重妨碍到了他效忠的主公。
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是曹魏势力中天子党派的一个旗帜。
他不能继续跟着曹操,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理想的对立面,可在这个位置,他不帮曹操,那就是曹操的敌人,所以他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他进退失据,于是他选择走向死亡。”
刘邦挠挠头,这小辈真是纠结,不然就干脆额,算了,他是大汉皇帝,所以他还是继续纠结吧。
张良却沉默的听着,他大半辈子都在为重建韩国而努力,如果不是韩国真的重建过,那么他也不可能那么干脆的放下执念,跟随陛下。
他一直都是一个聪明人,他明明知道大秦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也是对百姓对华夏最好的,可是他是韩国人
他张家世代都吃着韩国的饭,他总要为韩国做些什么。
所以他完全懂这荀文若的心情。
但他更幸运,陛下助他重建了韩国,不论后来结果如何,他都心愿已了。
可荀文若的心愿,如何能解
张良端起酒杯,遥遥敬这后人一杯酒,也敬曾经的自己。
“二十多年的君臣之情与一朝辜负,他以一死了却之。”
“他也许想过质问曹操,可是他能问吗他问不出来,他也知道这个问题不会有答案,因为曹操也已经无路可逃了。
天子早早的用衣带诏告诉曹操,也告诉荀彧,他已经容不下曹操了。
他不可能让曹操还政于刘协,因为那是要逼死曹操,也是要逼反曹魏势力。
荀彧可以退,可以死,可是曹操不行,他背负是整个曹魏集团,他半步都不能退。”
“荀彧死后,再也无人可以制衡曹操了。
可是终曹操一生,却止步于魏王。”
“当孙刘决裂的时候,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