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第 287 章 自从吴奉礼跟……(1 / 5)

自从吴奉礼跟着严学书去了一趟西北搞调研, 回来之后,吴奉礼就回禀了父母和老师,要到西北负责良种的培育工作。

先期调研做好了, 西北某些地区,尤其是后世的河西走廊地区, 的确是适合良种的培育的,所以朝廷就计划选派官员,到西北负责良种的培育工作。

但是吧, 设想挺好,真正主动请缨去的,真不多。

大家好好的京官做着不香吗,为什么非要到那苦寒风沙之地去找罪受,因此,去着寥寥。

吴奉礼他不是官员,但他去的目的也不只是做屯农官的, 他有个设想,他想经过一代代的培育, 最终能培育出那种能结出更多、更大的果实的良种, 就像培育三色牡丹一样, 在牡丹这一个品种里是出类拔萃的。

吴奉礼在信里表述的有些天马行空, 道理也说的含糊,但莫磐却能明白他的意思, 这不就是杂交水稻的雏形吗都是为了产量更高、耐性更好的良种。

这是利国利民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莫磐第一个支持他的这种想法, 他跟吴奉礼回信说,即便朝廷不给他授官,他也会拨地拨人拨钱的给他试验, 要他不要有投入上的顾虑。

并且告诉他,其实,要对作物种植展开实验的话,还是能一年两收或者三收的地区方便一些,西北这边一年只能一收,或许能培育出更健康更饱满的良种,产量上,或许并不能达到预期。

吴奉礼听了倒是很乐观,他才十几岁的年纪,只觉着能把现在手头上的事做好就很了不得了,以后的事,等以后再说也不迟。

吴奉礼高兴的是莫磐能理解他的理想,并且能大力的支持他的设想。

他跑去跟老师这样那样的说了一顿,最后跟老师表态,他已经下定决心去西北发展几年了,希望他在西北的时候,老师能继续教导他,虽然通信有些不方便,但老师的经验比他多,有老师指导,定能让他事半功倍

严学书看着有些亢奋的小弟子,心下好笑,问他“你都跟家里说了”

吴奉礼这才挠挠头,憨笑道“我只要跟我爹娘说表哥支持我这样做,他们就会答应的。”

严学书又问“你岳家也答应了”林家,可是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的,林黛玉若是跟吴奉礼成亲,难不成要分居两地若是林黛玉跟着吴奉礼,那么林如海怎么办

吴奉礼有些羞赧“岳父已经准许了,嘿嘿。”

严学书摇头叹道“好苗子难求,能专心做事的好苗子更难求,罢了,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吴奉礼虽然不明白他要回去等什么消息,但他还是听话的回去,并开始准备起来,等着朝廷发布西北之行的圣旨。

在朝廷战事吃紧的时候,年仅十五岁的吴奉礼直接被授予正五品工部主事官职,主要负责西北屯田事宜,然后带着十几位官吏们悄悄离开京城,向西北进发。

这一去,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林黛玉基本上跟着莫磐那边来往京师与西北之间门,原本都以为她身体孱弱,受不了旅途奔波之苦的大人们,也都纷纷对她有所改观。

林黛玉表面上看上去是个纤弱的江南女孩,但她其实有坚韧的品性,不服输的性格,是个心思玲珑的女孩子。

这样的女孩,很难有人不喜欢。

今年西南大捷,加之西北暂且安定,庆和帝高兴,打算大办太上皇千秋,于是,莫磐等外部大员们,能回来的,基本都回来了。

吴奉礼也上书回京,一来,是他授官已经三年,今年正好是回京述职的日子,二来,他跟林黛玉的年岁差不多了,也是该办喜事的时候了。

太上皇的千秋宴,也是越国的受降宴,更是万国来朝的国宴。

太上皇扶着庆和帝的手,两代皇帝站在高台上,看着下面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使臣们,心潮澎湃,又复杂难言,最终汇聚成骄傲和释然。

终归,他没有选错继承人。

太上皇的千秋,庆和帝大赦天下。

迎春来找林黛玉,想要打听一下贾府众人,大约什么时候能有一个结果。

自从去年贾府被抄之后,迎春就惶惶不可终日,就连刚怀上的胎都差点没能保住,气的黄夫人把她狠狠的骂了一顿。

黄夫人指着她的鼻子骂道“你娘家被抄了,我这个做婆婆的都还没说什么,你就寻死觅活的连孩子都不要了你既然把娘家看的比婆家重,比自己怀上的孩子重,我干脆就把你送回你娘家去,你们自生自灭去吧”

黄夫人红脸唱完了,黄三公子就来唱白脸了。

他道“我娘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是怕你跟孩子出事呢。你先养好自己的身子,才能有力气为娘家奔波呢,啊。”

夫君言辞恳切,且有道理,迎春只是性子软,她又不是听不懂道理的,便先按捺下心思来,先保胎为重。

果然,没几天的功夫,宋家那边就人看她,跟她说要她莫忧心,等朝廷清算完了,没罪的就可释放了,她现在就是再着急,也是没用的。